筆者于2003年1月~2004年1月,用阿昔洛韋注射劑治療
帶狀皰疹40例,并與利巴韋林注射劑進行對照觀察,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靜滴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 方法:用阿昔洛韋靜滴法治療帶狀皰疹,并與利巴韋林靜滴法進行對照。 結果:經過7d的治療,阿昔洛韋組(40例),痊愈32例,顯效6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95%,疼痛緩解時間為(3.61±1.21)d;利巴韋林組(40例),痊愈20例,顯效11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77.5%,疼痛緩解時間(5.17±2.13)d;阿昔洛韋組僅2例出現胃腸不適及惡心不良反應,利巴韋林組5例出現胃腸道反應外,還有可逆性貧血6例。 結論: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療效更好,疼痛緩解時間更快,不良反應少而輕,療效優于利巴韋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2.7歲,病程2~7d;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40.3歲,病程2~6d。根據典型臨床癥狀及體征,確診為帶狀皰疹的患者,可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但是要排除妊娠、哺乳期婦女、嚴重肝、腎及心血管疾病以及對阿昔洛韋及利巴韋林兩藥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及療效觀察
1.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阿昔洛韋注射劑500mg,加入0.9%氯化鈉溶液500ml,緩慢靜滴,每日1次,連用7d。對照組:利巴韋林注射劑500mg,加入0.9%氯化鈉溶液500ml,緩慢靜滴,每日1次,連用7d。
1.2.2 觀察指標 癥狀:疼痛。體征:紅斑、水皰、糜爛,滲液。用藥前后查血、尿、肝、腎功能。
1.2.3 評分標準 臨床癥狀+體征為積分標準:無=0,輕度=1,中度=2,重度=3。
1.2.4 療效判定 治愈為積分值減少95%以上;顯效為積分值減少70%~95%;好轉為積分值減少50%~70%;無效為積分值減少30%~50%。
2 結果
2.1 兩法療效 見表1。
表1 兩種藥物治療療效比較 (略)注:兩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比較,P<0.01,結果顯示阿昔洛韋的療效明顯優于利巴韋林
2.2 平均疼痛緩解時間 阿昔洛韋(治療組):(3.61±1.21)d,利巴韋林(對照組):(5.17±2.13)d。2.3 后遺癥 神經痛發生率:阿昔洛韋(治療組):7.5%(3/40),利巴韋林(對照組):17.5%(7/40)。
2.4 不良反應 阿昔洛韋(治療組):有2例胃部不適、惡心。利巴韋林(對照組):除有5例胃腸道反應外,還有可逆性貧血6例,發生在用藥的6~9d,但在停藥后36~54d內恢復正常。
2.5 實驗室檢查 治療前、中、后所查尿、肝、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
3 討論
3.1 兩藥有不同的藥理作用 阿昔洛韋的作用機制:阿昔洛韋進入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轉化為活化型阿昔洛韋磷酯,與病毒DNA復制的底物脫氧鳥苷三磷酯競爭病毒DNA聚合酶,從而抑制病毒DNA合成。阿昔洛韋主要治療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如:眼
角膜炎、皮膚黏膜感染、
生殖器皰疹、皰疹病毒腦炎、帶狀皰疹等都有非常顯著的效果,為目前臨床應用的首選藥 [1] 。利巴韋林為一種強的單磷酸次黃嘌呤核苷(IMP)脫氫酶抑制劑,抑制IMP,從而阻礙病毒核酸的合成,具有廣譜抗病毒性能 [2] 。
3.2 兩藥的副作用也不同 阿昔洛韋(治療組)僅2例出現胃腸道反應,癥狀輕,不影響治療,而利巴韋林(對照組)除胃腸道反應5例外,還發現6例可逆性貧血(紅細胞及紅細胞壓積下降),停藥(36~54d內)恢復。阿昔洛韋的副作用輕而少些。
3.3 兩組的療效 阿昔洛韋有效率95%;利巴韋林有效率77.5%;兩藥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并且阿昔洛韋起效快,平均疼痛緩解時間為(3.61±1.21)d,利巴韋林起效慢,平均疼痛緩解時間為(5.17±2.13)d,后遺癥發生率阿昔洛韋低些(7.5%),利巴韋林高些(17.5%)。以上觀察結果提示靜滴阿昔洛韋比靜滴利巴韋林療效更高、疼痛緩解更快,不良反應少而輕,治療帶狀皰疹中,靜滴阿昔洛韋是可以廣泛應用的較好方法。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4年第1卷第3期;《靜滴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劉漢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