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神經性
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串瘡”,多由肝火妄動、熱邪內蘊所致。筆者用圍刺配合中藥內服治療此病,收到了止痛迅速、水泡吸收快、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目的: 觀察運用圍刺配合中藥內服治療帶狀皰疹的效果。 方法: 43例患者采用圍刺法治療皰疹局部,同時內服以龍膽瀉肝湯為基礎方的湯藥均治療5天。 結果: 痊愈率67.4%;有效率25.6%;總有效率93.0%。 結論: 圍刺配合中藥內服治療此病能迅速止痛,促進水泡吸收,縮短病程,提高療效。
1 一般資料
43例均按《現代皮膚病學》中診斷標準確診。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18~68歲,平均37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12天,平均5天。皰疹發于頭面、胸肋、上肢、下肢等部位,疼痛劇烈37例,伴瘙癢11例,繼發感染13例。
2 治療方法
2.1 刺法
病人取側臥位,充分暴露患處皮膚。皰疹四周皮膚常規消毒,用2~3寸毫針以患處皮膚為中心約2.5~3.0cm圍刺,針尖向皰疹處25°角斜刺,針刺范圍依病情部位大小決定。每日1次,每次20min,5天為1個療程。
2.2 中藥
基本方為龍膽瀉肝湯。藥物組成:龍膽草6~9g、黃芩6~10g、梔子6~10g、澤瀉5~10g、木通3~6g、車前子(包煎)12~15g、當歸9~15g、生地黃15~30g、柴胡6~10g、生甘草6~10g。發于面部加僵蠶6~10g、菊花12~15g;發于胸肋部加桔梗6~10g;發于上肢加姜黃9~15g、葛根10~15g;發于下肢加牛膝12~15g、紅花6~10g;繼發感染加金銀花10~15g、紫花地丁10~15g;疼痛劇烈加延胡索6~10g,伴瘙癢加白鮮皮 6~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飯后服,5天為1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治療后無新出皮疹,皰疹已全部結痂,大部脫痂,疼痛消失;有效:治療后無新出皮疹,皰疹基本結痂,部分脫痂,疼痛減輕;無效:皰疹未改善,疼痛依舊。
3.2 治療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痊愈29例(67.4%),有效11例(25.6%),無效3例(7.0%)?傆行蕿93.0%。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30歲,2000年7月13日初診。自訴1周前左上肢出現疼痛,繼爾痛處皮膚發紅并出現密集如群的綠豆大小水皰,疼痛難忍,呈簇狀沿神經走向分布,晝夜難安,苦不堪言。舌邊紅,苔黃膩,脈弦數。血常規檢查:淋巴細胞0.45,中性粒細胞0.50,白細胞計數3.4×10 9 /L。
診斷:帶狀皰疹。中醫辨證為肝膽濕熱內蘊。依上述刺法治療,配中藥:龍膽草9g、黃芩9g、梔子6g、澤瀉6g、木通3g、車前子(包煎)12g、當歸10g、生地黃20g、柴胡6g、生甘草9g、姜黃12g、葛根12g、延胡索9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飯后服。治療3天后,疼痛明顯好轉,皰疹漸結痂、脫落,5次而愈。
5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病毒親神經性,可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內,當宿主免疫功能減退時,病毒活躍而發病。臨床特點:起病突然或先有痛感,損傷為在炎性紅斑上發生群集性綠豆大小水皰,間有出現丘疹、大皰或血皰,各群之間皮膚正常。皮疹常沿外圍神經作帶狀分布,單側性多見。中醫認為該病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外感濕熱毒邪所致。針灸治療中圍刺法是局部阿是穴以痛點為腧,也是集中力量止痛的一種辦法。龍膽瀉肝湯中龍膽草上瀉肝火,下清濕熱;黃芩、梔子苦寒瀉火;澤瀉清瀉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出;柴胡引經;當歸養血活血。兩法合用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來源:《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3年9月18卷3期;《針藥并用治療帶狀皰疹43例》;肖良晉,薛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