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祖國醫學稱之為“纏腰龍”,俗稱“蜘蛛瘡”,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
皮膚病[1]。我院皮膚科1998~2005年共收治重癥帶狀皰疹66例,現將其臨床表現與年齡的關系進行回顧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6例重癥帶狀皰疹患者均為我院皮膚科門診確診病人,收入住院治療,其中男40例,女26例,男女之比為1.5∶1。
1.2 發病年齡 66例患者中按不同年齡分為4組。A組:<12歲4例,占6.1%;B組:13~30歲8例,占12.1%;C組:31~60歲14例,占21.2%;D組:>60歲40例,占60.6%。
1.3 皮損分布部位 三叉神經受累22例,其中眶上支12例,上頜支6例,下頜支4例,三支同時累及3例,D組發生14例(63.6%);面、聽神經同時受累5例,D組發生3例(60.0%);脊神經9例,腰神經8例,骶神經2例,D組發生12例(占55%)。四肢腰、臂叢及尺橈神經受累共17例,D組發生7例,占41.2%。
1.4 皮損類型 尋常型40例,其中3例伴口腔黏膜部位見大片狀潰瘍。D組中尋常型為26例,占65.0%。特殊類型21例,D組14例,占66.7%。其中大泡型16例,壞疽型3例,血瘡出血型1例,播散型1例(本患者系SLE病人)。
1.5 皮疹與神經痛的時間關系 本組病例中先出現神經痛后起皰疹者38例,占57.6%,其中神經痛3天內起皮損者18例,3~7天內出現皰疹16例,7~10天者4例。先起皰疹后神經痛者7例,占10.6%,7例患者均在皮疹出現1周內發生神經痛。皮疹與神經痛同時出現者21例,占31.8%。
1.6 伴有慢性病和合并癥 66例患者中有并發癥者9例,伴有慢性病患者9例。并發癥主要為皰疹后神經痛,共5例,D組發生3例(占60%),其余的并發癥為肝功能損害2例、皰疹后口角歪斜1例(面癱)、單側肢體運動神經麻痹1例。慢性病分別為
腫瘤3例,
糖尿病1例,
腎病綜合征1例,
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肺心病1例。
1.7 實驗室檢查 66例中曾做E-玫瑰花結試驗,且資料較完整的共26例,其中A、B、C、D各組陽性例數分別為1、4、8、13例。免疫功能低下者四組分別為1、2、4、9例,共占所統計病例的24.2%。
1.8 后遺癥 共有5例皮損消失1個月后仍遺有神經痛,其中D組3例,占60%。
2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機體免疫力的下降,帶狀皰疹的發病率不斷增高[2],特別是中老年的發病率增長最快。本組資料表明發病率隨年齡呈階梯上升,60歲以上發病者占總60.6%,且該年齡組病例檢測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占56.3%(9/16)。提示帶狀皰疹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老年期發病率最高,其發病與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關。
據國內外資料報道,帶狀皰疹患者中,三叉神經受累的平均年齡明顯高于其他部位受累的年齡,皰疹后神經痛幾乎全部發生在中老年組。臨床觀察發現:帶狀皰疹患者年齡越高,所需治療時間越長,后遺癥發生率也明顯增高。本組資料顯示:60歲以上患者,三叉神經受累者占63.6%,皰疹后遺留神經痛者占60%,占住院時間20天以上的占70%,占出現特殊類型者的61.6%。均表明帶狀皰疹的發病、臨床表現及預后與年齡密切相關。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8月2卷4期;《重癥帶狀皰疹與年齡的相關性探討》;陶宗江,程方,劉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