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一種在皮膚上出現成簇水泡、痛如火燎的急性
皮膚病,因其皮膚上有紅斑水泡,累累如串珠,每多纏腰而發,故中醫又稱為“纏腰火丹”、“火帶瘡”、“蛇丹”。本病多發于春秋季節,以成年患者為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4例患者中,男34例,女10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17歲。病程1~3天者25例,3~5天者11例,5天以上者8例。
1.2 治療方法
1.2.1 圍針法 患者取側位,常規消毒患處,用0.5~1寸毫針在皮損處外圍約1~2cm處沿皮刺向病灶方向,行提插捻轉之瀉法,進針得氣后留針30min,選其中兩對加電針,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2.2 梅花針刺及拔罐法 常規消毒,用梅花針均勻叩刺皰疹及其周圍皮膚,以表皮出血為度;再在叩刺區拔火罐,留罐1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2.3 艾灸法 用純艾條懸灸病灶四周,溫度以舒適為度。每日1~2次,每次30min。
1.2.4 中藥湯劑 方擬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龍膽草10 g,黃芩10g,梔子9g,木通6g,車前子(包)12g,當歸9g,生地15g,柴胡9g,澤瀉9g,黃柏12g,黃連9g,甘草6g。肝火旺加夏枯草、決明子、密蒙花;濕熱加生滑石、板藍根、虎杖;氣血不足加太子參、黃精、生黃芪;脾胃虛寒加山藥、茯苓、大棗。上方藥物劑量可臨床加減,以水500ml煎至200~250ml,去渣再煎。每天服2次。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以1個療程為觀察療效的時限。治愈:患處疼痛消失,皰疹消退,皮損結痂;有效:患處疼痛減輕,皰疹變小,紅斑色減;無效:患處疼痛不減,紅斑水泡依舊,甚至加重。
2.2 治療結果 痊愈36例,占81.8%;有效7例,占15.9%;無效1例,占2.3%;總有效率97.7%。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0歲,農民,自訴:右腋下胸背部出現簇集的小水泡,劇痛6天。患者于6天前,右腋下陣發性針扎樣疼痛,并波及到手臂、前胸、后背,出現密集如群的綠豆大小水泡疼痛難忍,晝夜難安,苦不堪言,在家服藥物(芬必得、去痛片)效不佳,故來我院就診。刻下癥見痛苦面容,面黃疲乏,右腋下及前中正線右側胸前、后中正線右側背部第一肋至第三肋間有大小不等的成簇水泡,呈帶狀分布,基底潮紅。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有力。診斷:帶狀皰疹。證屬肝膽濕熱,蘊成毒火。治法:清利肝膽濕熱、瀉火解毒。經上法治療即止痛,舒適欲睡。治療3天后,病情明顯好轉,夜寐安靜,皰疹漸結痂,脫落吸收,共治療5次而愈,1年后隨訪未出現后遺癥。
4 體會
此病多由肝氣郁結、脾經濕熱蘊積、或兼感毒邪、或因體質虛弱、血虛肝旺、濕熱毒盛,致充血凝滯不通而疼痛,并外溢肌膚而現紅斑、水泡,治法當以清利濕熱、行氣活血為主。圍針療法是采用局部天應穴本身以痛為輸,防止其擴散;用梅花針叩刺加拔罐,有瀉肌膚濕熱之邪、疏肝膽氣機、清利濕熱、活血祛瘀之功;因疏病邪于肌膚,患處艾灸有疏風解毒、消炎止痛、干燥患處皮疹之功;方藥有清熱解毒、疏肝理氣、調暢氣機的作用。總之,針、灸、罐、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疏肝活血、消炎止痛之功用,迅速止痛,縮短病程,減少患者痛苦,使患者能早日康復。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年11月2卷11期;《針灸罐 藥合用治療帶狀皰疹》;金瑞芹 張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