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
帶狀皰疹是由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herpes zoster virus,HZV)侵犯三叉神經的第一、第二支或兩支同時受累而發生的眼部疾病。因為病毒侵犯部位不同及受感染者機體免疫力的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上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若未能及時正確治療可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現將我院2000~2004年診治的帶狀皰疹性眼病48例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48例,男27例,女21例;右眼29例,左眼19例。患病年齡:14歲以下1例(2.08%),14~50歲18例(37.50%),50歲以上29例(60.42%)。皮膚損害沿三叉神經第一支分布者42例,沿三叉神經第二支分布者4例,兩支同時受累者2例。初發者44例,復發者4例,其中3例有胸腰部帶狀皰疹病史。病程14~35天,平均24.5天。
1.2 眼部表現 (1)眼瞼: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瞼紅腫、皰疹、糜爛及結痂,出現瞼緣
瘢痕及倒睫2例,上瞼下垂2例;(2)結膜:39例有輕重不等的
結膜炎癥,表現為結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等癥狀;(3)角膜:受累者20例,其中角膜淺層點片狀浸潤13例,角膜淺層地圖狀潰瘍4例,盤狀角膜基質炎3例,角膜知覺減退者10例;(4)
葡萄膜炎:48例中14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葡萄膜炎,同時有角膜病變者10例;(5)繼發性
青光眼:48例中有2例因葡萄膜炎而繼發青光眼。
1.3 治療方法 全身給予抗病毒制劑,同時視具體情況應用皮質類固醇藥物、免疫增強劑及對癥處理。無環鳥苷口服0.2g,每日5次,連用7天;病情嚴重者可靜脈滴注病毒唑0.6g/d,持續2周,同時強的松40mg每日晨頓服,據病情緩解程度,持續治療2~4周;聚肌胞1支肌注,隔日1次,
轉移因子1支肌注,每周2次,或
丙種球蛋白注射,維生素B1、維生素B12肌注,每日1次。眼瞼損害可局部使用硫磺洗劑、金霉素軟膏、無環鳥苷軟膏、百多邦軟膏等抗炎、預防感染;預防角結膜炎時可使用干擾素、無環鳥苷、利巴韋林等眼藥水點眼,1次/h,角膜熒光染色陰性者,加用含類固醇眼藥水點眼,每天4次;對角膜淺層點狀或圓團狀浸潤者,同樣使用上述抗病毒眼藥水、眼藥膏點眼,加用易貝、唯地息滴眼液等促角膜上皮修復藥物;較重的
角膜炎及有葡萄膜炎者,尚需用1%阿托品眼藥水擴瞳,結膜下注射強的松龍及抗生素;繼發性青光眼在使用抗炎藥物同時,使用降眼壓藥物:0.5%噻嗎心安眼藥水點眼,每日2次,醋氮酰胺0.25g口服,每日2次。
2 結果
經全身及眼局部聯合用藥后,大部分眼瞼損害患者經治療2~3周后治愈而不遺留瘢痕,2例瞼緣繼發感染后形成瘢痕并發生倒睫,2例發生麻痹性上瞼下垂,隨訪6個月后恢復。所有淺層點片狀角膜炎及淺層角膜潰瘍治療2~4周后痊愈,3例深層角膜基質炎5周后愈合遺留大小厚薄不等的角膜云翳,影響視力。所有葡萄膜炎經3~5周治愈。2例繼發青光眼經降眼壓治療,1周后控制,維持治療4周后停藥,眼壓正常。
3 討論
眼瞼帶狀皰疹屬中醫眼科“風赤瘡痍”范疇,病因多由脾經蘊熱,心火旺盛,復感內熱毒邪,
風濕熱雜合上攻眼瞼而發病[1]。我院在應用抗病毒制劑的基礎上酌情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內服、外用治療眼部帶狀皰疹,抗炎止痛效果好,并減少了后遺癥的發生。
三叉神經是最容易發生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神經,其眼分支感染的50%會發生眼部帶狀皰疹[2]。HZV初次感染機體后,長期潛伏在神經節內,機體一方面具有了持久對抗HZV的免疫力,另一方面終生都有復發的機會[3],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潛伏在神經節內的病毒復制,從而引起帶狀皰疹。從本文48例眼部帶狀皰疹病例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1)眼部帶狀皰疹的發生無明顯性別及眼別差異,在任何年齡階段均可發生,50歲以上發病率較高,本組資料50歲以上者占60.42%。(2)眼及其附屬器的感覺神經由三叉神經眼支所支配,病變時眼及其附屬器均可受累,故臨床表現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本組48例中眼瞼損害100%,結膜炎81.25%,角膜炎41.67%,葡萄膜炎29.17%,繼發青光眼4.17%。本組病例均因眼瞼損害而首次就診,臨床醫生要仔細詢問病史及查體,觀察有無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必要時監測眼壓。(3)典型皮膚損害不難診斷,有報道另一眼瞼及結膜有輕度受累,考慮為三叉神經末梢的雙側支配所致[4]。角膜出現偽樹枝狀角膜炎時,要和
單純皰疹性樹枝狀角膜炎鑒別。前者樹枝位于周邊部,形粗,基質彌漫水腫,熒光素不著色,后者常位于中央,樹枝細,末端膨大,有上皮缺損,熒光素著色。帶狀皰疹性葡萄膜炎常伴有眼瞼及角膜損害,易與其他葡萄膜炎相鑒別。(4)皮質類固醇藥物早期短時間應用可減輕炎癥反應,縮短病程,但必須在應用有效抗病毒、抗生素藥物前提下使用,上皮缺損性角膜炎局部暫不用皮質類固醇藥物。帶狀皰疹還可引起視網膜炎、視神經炎等其他眼部損害,資料也有大腦炎、腦神經損害的表現,如不及時治療,后果將會嚴重。臨床上應早期診斷,綜合治療,積極預防并發癥。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眼耳鼻喉科雜志》2005年9月2卷9期;《眼部帶狀皰疹48例臨床分析》;郝曉影,范珊珊,郭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