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典型病例根據簇集性水皰、帶狀排列、單側性分布,伴有明顯神經痛等特點,易于診斷。然而,有些病例在皰疹出現前,往往以某部位神經痛為主要癥狀,常給診斷帶來困難,現就臨床遇到的幾個不典型病例討論如下。
1 病例介紹
病例1,男,68歲,農民,2004年11月8日就診,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胸持續疼痛10余日,呈刺痛,劇烈難忍,與呼吸及體位無明顯關系,無他處放射,無發熱、胸悶、氣喘,既往患
高血壓病3年,間斷服用降壓藥物,就診時血壓130/80mmHg。查體:局部膚色正常,無皮疹,無明顯壓痛,兩肺呼吸音清晰,心界叩診不大,心律80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無心包摩擦音及胸膜摩擦音。血常規:Hb121g/L,RBC 4.56×1012/L,WBC 8.9×109/L,N 0.7,L 0.3,胸片示:兩肺紋理增粗、紊亂,肋膈角銳利,左心室肥厚。心電圖示:前壁輕度缺血性改變。
曾按“胸膜炎”、“
冠心病”、“肋間神經痛”給予各種消炎、鎮痛、擴血管等藥物治療無效。仔細查體發現,疼痛位于左胸前區,局部皮膚有明顯感覺過敏帶,輕觸痛明顯,且過敏帶不過正中線,擬診為帶狀皰疹,給予病毒唑、阿昔洛韋、消炎痛及激素等綜合治療,病情好轉。2日后,患者皮膚出現紅斑,繼之出現皰疹,帶狀皰疹確診,配合珍珠粉劑外擦皰疹,數日痊愈。
病例2, 女,65歲,農民,2003年6月15日就診,右下腹持續性脹痛3日,無惡心、嘔吐及
腹瀉。右下腹有明顯壓痛、反跳痛,以麥氏點明顯。血常規、尿常規均正常,腹部B超:子宮、附件及雙腎、膀胱、輸尿管均無異常,建議手術,因患者懼怕手術,于是給予靜脈注射抗生素,疼痛無明顯減輕,遂來我處診治。發現右下腹有1元硬幣面積大皮膚紅斑,家屬訴熱敷所致,細查局部皮膚感覺過敏,向右髂部延伸,輕觸有明顯疼痛,診為腹部帶狀皰疹,加阿昔洛韋及病毒唑治療,第2日果然出現簇狀皰疹,配合局部珍珠粉劑外擦治愈。
病例3,女,50歲,農民 ,2006年6月3日就診,左腰部不明原因出現刺痛5日,不敢轉側活動,局部壓痛明顯,自敷壯骨止痛膏無效,查:局部膚色正常,壓痛明顯,但局部皮膚有明顯感覺過敏,有輕觸痛,考慮為帶狀皰疹,加服阿昔洛韋及雙氯滅痛,并囑家屬一旦局部出現水泡,立即復診,3日后患者復診,疼痛減輕,局部出現簇狀皰疹,確定診斷,加用珍珠粉劑外擦治愈。
病例4,女,45歲,農民。2006年9月2號就診。主訴:右耳劇烈疼痛4日,向頭部放射,不敢觸摸,外耳道無癤腫及膿性分泌物。查:患者以耳輪疼痛為主,皮膚顏色正常,但感覺過敏,不敢出沒,擬診帶狀皰疹,加用阿昔洛韋、強的松及雙氯滅痛后疼痛減輕,2日后外耳道出現簇狀皰疹,得以確診,加用珍珠散外用治愈。
2 討論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病毒性
皮膚病,以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性皰疹合伴有神經痛為特征,好發部位是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分布區,也可見于頸神經,腰、骶部神經分布區。臨床需注意與
偏頭痛、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闌尾炎和坐骨神經同等疾病鑒別。本病一般發病前數日局部皮膚可有感覺過敏和神經痛,或伴有發熱、食欲減退及全身不適等前驅癥狀。經1~3天后,患部皮膚發生紅斑,繼而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的群集性皰疹,一般在發病后2~5天內不斷有新的皮疹出現。
筆者通過以上4例不典型病例的診治體會到,前驅期局部皮膚感覺過敏及輕度觸痛是一個重要的臨床體征,具有相對特異性,如能夠抓住這一重要體征,且對帶狀皰疹這一疾病引起重視,就能夠對帶狀皰疹早期診斷,減少誤診誤治。
參考來源:《中華中西醫雜志》2007年8月8卷16期;《不典型帶狀皰疹4例診治體會》;曹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