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以皮疹和神經痛為特征的
皮膚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筆者近年來運用刺絡扶正療法治療帶狀皰疹45例,并與藥物對照組進行了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刺絡扶正組45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0例,女35例。年齡最小36歲,最大76歲;病程最短1 d,最長45 d;病變部位在腰腹部16例,胸脅部24例,耳部3例,眼周部1例,泛發1例。藥物對照組45例亦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4例,女31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1 d,最長7 d;病變部位在腰腹部18例,胸脅部21例,頭部3例,耳部2例,眼周部1例。
1.2治療方法
1.2.1刺絡扶正組 (1) 刺絡法。① 叩刺:此法用于腰腹部及胸脅部的帶狀皰疹。患者皮膚用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后,用梅花針在距離皮損創面外圍1 cm正常皮膚處,由外向內,反復迅速重叩至皮膚創面出血為度,然后在叩刺出血處拔罐,每次10 min,拔出適量血性分泌物,然后用酒精棉球擦凈患處。② 靜脈刺:此法用于耳部帶狀皰疹。患者皮膚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傾斜進針,緩緩刺入淺靜脈血管中,隨即緩緩退出,放出適量鮮血后用酒精棉球擦凈。③ 點刺:此法用于泛發于四肢的帶狀皰疹。患肢末梢部位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快速點刺出血,放出適量鮮血后用酒精棉球擦凈。④ 圍刺:此法用于發病于頭部與不耐痛的帶狀皰疹患者以及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患者。在疼痛部位常規消毒后用28號1.5寸的毫針在疼痛部位周圍針刺出血,然后在出血處拔罐10 min,拔出適量血性分泌物后用酒精棉球擦凈。(2) 扶正穴位配伍。大椎、足三里(雙側)。選用30號1.5寸毫針,垂直進針,大椎穴得氣后不留針,足三里得氣后留針20 min。以上方法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2.2藥物對照組 口服阿昔洛韋片0.2 g,3次/d,外用本院自制抗炎洗劑(藥物組成:朱砂、薄荷、爐甘石、氧化鋅),3次/d。治療1個月后評定療效。
1.3療效標準 依據《上海市中醫病癥診療常規》中規定的標準[1]。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
2結果
刺絡扶正組治愈34例,有效9例,無效2例;藥物對照組治愈24例,有效12例,無效9例。刺絡扶正法治療帶狀皰疹總有效率達95.56%,治愈率達75.56%。刺絡扶正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藥物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χ2=4.85,P<0.05。
3體會
帶狀皰疹,中醫稱為“蛇串瘡”。它是一種在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疾病。因皮膚上有紅斑水皰,累累如串珠,每多纏腰而發,故又名“纏腰火丹”,或稱“火帶瘡”、“蛇丹”。本病多在人體免疫力低下時驟然發病,多發于春秋季節,以成年人和老年人多見。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久而化火;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濁內生,郁而化熱,復因外感毒邪,以致濕熱火毒蘊積肌膚而生。而部分患者因體虧正虛,無力抗邪外出,導致后期皮膚表面邪毒雖去,而經絡邪毒留滯,瘀阻不通,故后遺患處疼痛,經久不愈。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曰:“蓋久痛必入于絡,絡中氣血,虛實寒熱,稍有留邪,皆能致痛。”因此,從絡論治,盡快地解除炎癥和組織損傷的發生,急性帶狀皰疹才不會發展成為皰疹后遺神經痛。
《靈樞?刺節真邪》指出:“刺熱者用針……”《九針論》中描述:“針者,取法于巾針,去末半寸,卒銳之……主熱在頭身也。”說明在表皮的濕熱火毒適于用針淺刺,以通瀉表皮的陽氣。《靈樞?刺節真邪》又指出:“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奪其有余,乃益虛。……凡刺熱邪,越而滄,出游不歸,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而帶狀皰疹的起病多由于肝膽濕熱,氣血凝滯。依據《內經》“盛則瀉之,宛陳則除之”的原則,運用刺血療法刺絡出血,加上拔罐瀉毒通絡,能盡快達到通絡止痛的目的。
由于該病正虛邪實,患者機體功能衰退,難以抗邪,故在不同的刺血方法之外,針刺大椎、足三里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逐邪外出。大椎為督脈要穴、三陽之會,足三里為胃經原穴,兩穴與刺絡合用,共起補虛、瀉實、排毒作用。
帶狀皰疹臨床治愈后持續疼痛超過一個月者定義為后遺神經痛,其發生與急性帶狀皰疹前驅期的診斷及正確治療有關。急性帶狀皰疹在疼痛期的早期恢復有助于降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在我們的針灸臨床中觀察到,發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患者,一為年齡較長者,二為就診時病程較長者,而刺絡和扶正穴位的治療與此前我們刺絡未用扶正穴位時相比,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患者似乎少了一些。由于病例數的原因,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刺絡和扶正穴位與單純絡、刺絡組與對照組的統計上,還需作進一步的觀察。
參考來源: 《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年10月3卷5期;《刺絡扶正法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觀察》;俞芳,徐斯偉,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