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皮膚科常見病,近年來明顯增多,多見于成人,兒童帶狀皰疹患病率也逐年增加。筆者自1999年10月~2004年11月診治兒童帶狀皰疹8例,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8例兒童帶狀皰疹患兒均為本科門診病例,男5例,女3例;年齡4~14歲,平均7.8歲,其中4~6歲2例(18%),7~9歲5例(63%),10~14歲1例(19%)。發病季節以秋、冬、春季多發,夏季發病較少,11月份為發病高峰月份。
1.2 發病誘因 2例患兒發病前有明確的上呼吸道感染史,1例為扁桃體摘除術后發病,1例為外傷后發病,2例考試前后發病,無任何誘發因素的2例。既往有水痘史者4例。
1.3 臨床表現 6例患兒發疹前無全身癥狀,有輕度發熱不適者1例,發疹前局部疼痛者1例,局部輕度瘙癢不適者3例。全部病例均有帶狀皰疹典型皮損特征,即在紅斑基礎上或正常皮膚上出現成簇的丘疹、丘皰疹、水皰,皰壁緊張,皰液清晰,可渾濁化膿,部分碎裂后形成糜爛面,最后干燥結痂,結痂而愈。侵犯肋間神經5例,腰骶神經1例,三叉神經3例,7例感輕度的瘙癢和不適感,沒有任何神經痛癥狀,1例伴有輕度針刺或燒灼樣疼痛感。其中伴有扁桃體炎3例,發熱、乏力、食欲不振1例,輕度
腹瀉1例。
1.4 治療與轉歸 全部患兒均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10~15mg/(kg?d),肌肉注射或加液體中靜脈滴注,年長兒用阿昔洛韋片3~6mg/kg每次,每日3次口服,局部外用爐甘石洗劑,潰破和合并膿皰的皮損外搽百多邦軟膏,共用7~10天。結果用藥3~5天病情控制,5~9天水皰干涸結痂痊愈,平均7.6天痊愈。2例患兒痊愈后皮膚遺留色素減退斑及淺表
瘢痕,無1例出現后遺神經痛。
2 討論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簡稱V-Z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
皮膚病[1]。初次感染V-Z病毒后,為水痘或隱性感染,此后此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且沿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經的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在各種誘發因素下發病。有關誘發因素,可因外傷、過度疲勞、各種感染、應用重金屬藥物等而誘發,
腫瘤、放療化療后,使用細胞毒劑及大劑量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皆有更增加V-Z病毒感染的危險性[2]。本組有6例發病前有較明確的誘發因素,這與兒童本身的免疫功能較弱,在一定誘因下,細胞免疫功能特別是特異性細胞免疫抵制可能是病毒再激活和發生播散的主要原因。本組兒童帶狀皰疹有以下特點:(1)發病季節以春秋冬季節好發;(2)兒童帶狀皰疹大多數無前驅癥狀,全身癥狀亦明顯輕于成人,臨床表現無神經痛或僅感輕微疼痛,以癢感為主;(3)兒童帶狀皰疹多發生于7~9歲年齡段,發病部位以肋間神經分布區最多;(4)兒童帶狀皰疹半數以上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感染,主要為扁桃體炎,多數有應用糖皮質激素史考慮機體免疫抑制為其誘因;(5)兒童帶狀皰疹病程較成人短,預后良好,無1例發生后遺神經痛及并發癥。筆者采用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藥物治療兒童帶狀皰疹,取得了較好療效,由于患兒易合并其他部位的感染及鑒于神經痛癥狀不明顯,建議不宜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參考來源:《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6年3月6卷5期;《兒童帶狀皰疹8例臨床分析》;羅幫進,葉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