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于1992年5月~2004年10月用中草藥治療
帶狀皰疹18例,療效滿意,現將治療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齡28~38歲7例,39~49歲5例,50~60歲5例,75歲1例;療程一般3~5天,1例10天。發作部位:頸面部2例(11.1%),胸脅部6例(33.3%),腰背部10例(55.6%)。治療前均用過抗病毒藥物、大量B族維生素及鎮痛藥物等治療,療效不佳。
1.2 治療方法 停用其他治療,應用青黛5g,大黃10g,芒硝5g,王不留行5g,冰片1g,研成細末,加入1個雞蛋清,去掉蛋黃,攪拌均勻,放入冰箱冷藏6h后,用無菌棉棒涂搽于患處。開始每3h涂搽1次;水皰干燥后,每日3次;逐漸好轉改為每日2次,直至痊愈。藥物每次用后繼續放入冰箱內冷藏保存。
1.3 治愈標準 皰疹干燥脫痂、疼痛完全消失為治愈。
1.4 治療結果 用中藥1劑治愈17例(94.4%),用中藥2劑治愈1例(5.6%)。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5歲,退休工人,2003年10月18日就診。患者于2003年7月6日始右側胸脅部及腰背部帶狀皰疹,經多處醫院應用抗病毒藥物、B族維生素及止痛藥物等治療無效。患處皮膚燒灼樣疼痛,衣被觸及時疼痛甚劇;食欲不振,口干苦,小便赤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概由肝經郁毒而致,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應用上方1劑,第5天皰疹干燥脫痂,但尚有疼痛,又配制第2劑中藥繼續治療,10天后疼痛消失痊愈。
3 護理
(1)患者因疼痛難忍而性情急躁,心肝火盛者尤甚,因而應指導家屬應多加安慰體貼,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并做好生活起居護理,使其情緒穩定、睡眠充足,避免生氣、暴怒;家庭內應通風良好,保持清潔,減少飛塵,室溫宜偏涼。(2)患者要臥床休息,床鋪清潔,衣被柔軟,以免刺激皮膚,衣被有污染及時更換。(3)飲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辛辣、魚腥等動風發物及肥甘厚味等動火之食。心肝火盛型可多食西瓜、冬瓜、苦瓜、菠蘿、扁豆等以清熱解毒。
4 討論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在無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數為兒童)初次感染此病毒后,臨床上表現為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后此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且沿著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經節的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在各種誘發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動并生長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病及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再活動的病毒可沿著周圍神經纖維而移動至皮膚,在皮膚上產生帶狀皰疹所特有的節段性水皰疹。
激發帶狀皰疹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組織損傷可能由免疫復合物所引起。在細胞免疫應答方面,特異性細胞免疫抑制可能是病毒再激活和發生播散的主要原因。此外,帶狀皰疹也可因外傷、過勞、各種感染及應用砷、銻重金屬藥物等而誘發。
本病多發于春秋季節,成人多見。一般先有輕度發熱,疲倦無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膚灼熱感或神經痛等前驅癥狀;但也有無前驅癥狀即發疹者。經1~3天后,在一定神經分布區域發生不規則的紅斑,繼而出現多數或群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成簇水皰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單側性。西醫通過抗病毒、大量B族維生素、止痛等治療,效果不佳。中醫認為本病是由肝經郁毒而致,方劑中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散腫;大黃清熱瀉火,解毒;芒硝軟堅,清熱,消腫;王不留行活血通經,通血脈;冰片開竅醒神,消熱止痛,防腐止癢;運用此方,共奏清熱解毒、祛風止痛之功,故可治愈皰疹。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年3月2卷5期;《帶狀皰疹的中醫治療與護理》;董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