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病臨床相關因素。
方法:對647例帶狀皰疹合并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59例的年齡、性別、部位、首診時間、誘因及早期有效抗病毒治療等因素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進行單因素的分析。
結果:PHN發病率9.12%,相關因素為患者年齡及早期有效抗病毒治療,無關因素為性別、誘因,相對相關因素為部位、首診時間。
結論:在帶狀皰疹早期密切PHN相關因素,可減少PHN發病率。
資料與方法
2003年1月~2009年9月收治帶狀皰疹患者647例,合并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59例,其中男378例,女269例,年齡5~87歲,平均43.2±19.3歲。
診斷標準:PHN的判定以皮損消退后受累區出現疼痛或持續性疼痛3個月以上診斷[1]。
方法:對本組57例PHN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軟件統計分別對單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
結果
性別:本組59例PHN,其中男31例,女28例,男、女兩組發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92,P>0.05)。
年齡:59例PNH患者年齡41~85歲,平均63.6±14.5歲,其中41~50歲5例,51~60歲11例,61~70歲19例,71~80歲18例,81~85歲6例。PHN與帶狀皰疹患者年齡關系見表1。患者年齡越大PHN發病率越高,PHN與患者年齡呈正相關(rs=0.168,P<0.01)。見表1。表1 PHN與帶狀皰疹患者年齡關系(略)
部位:59例PHN患者皮疹分布部位頭面三叉神經部6例,頸部2例,上肢10例,胸背部21例,腰部7例,骶尾部5例,下肢8例。PHN與帶狀皰疹患者部位關系見表2。各部位PHN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0.03,P<0.01)。胸背部與頭面部、頸部、上肢、腰部、骶尾部、下肢PHN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分別為8.96,4.13,6.63,5.41,7.70,10.74,P均<0.05)。頭面部、頸部、上肢、腰部、骶尾部、下肢PHN發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04,P>0.05)。見表2。表2 PHN與帶狀皰疹患者部位關系(略)
帶狀皰疹首診時間:以患者出現皮疹為發病日,接受藥物治療第1天為初診日,其與PHN無明顯相關性(rs=0.082,P>0.05)。PHN與帶狀皰疹患者首診時間關系,見表3。表3 PHN與帶狀皰疹患者首診時間關系(略)
帶狀皰疹誘因或存在基礎疾病:647例帶狀皰疹有明確誘因311例,分別是過度疲勞141例,
高血壓病13例,
糖尿病15例,
腎病綜合征8例,慢性腎衰正在使用血液透析18例,
冠心病14例,外傷或手術17例,上呼吸道感染23例,惡性
腫瘤21例,因腫瘤化療、放療患者17例,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8例,膽石癥5例,肝臟血管瘤4例,
艾滋病4例。59例PHN有明確誘因32例。PNH有無誘因或存在基礎疾病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99,P>0.05)。
早期有效抗病毒治療:早期有效抗病毒治療是指患者出現皮疹7天內使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647例帶狀皰疹患者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治療423例,出現PHN31例;早期未有效抗病毒治療224例,出現PHN28例,是否早期有效抗病毒治療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73,P<0.05)。
討論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帶狀皰疹合并癥中發生率最高的合并癥,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本組PHN發病率9.12%與文獻報道相近[2]。文獻報道PHN的發生與年齡、發作時疼痛的程度、皮損數量、持續時間、精神狀態、誘因及是否存在基礎疾病、是否早期治療及性別等有關。
PHN的發生常見中老年,本組資料顯示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40歲以下很少發生PHN,61歲以上是高發年齡(72.9%),與文獻報道[3]≥60歲老年帶狀皰疹患者50%~75%會發生PHN一致。PHN的發生與帶狀皰疹發疹部位相對相關,胸背部的發生與其他部位比較明顯增多,其他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地認為該部位的帶狀皰疹是“蛇膽瘡”,不需要治療,通過民間“靜”的方法就可治愈有相關性,還需進一步大量樣本觀察。本組治療顯示以發疹為發病日,接受藥物治療第1天為初診日,首診時間與PHN發病無明顯相關,但首診時間少于3天發病率明顯減少。PNH的發生與是否有誘因或存在基礎疾病無相關性,與是否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治療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目前有關PHN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學者認為主要與以下兩個方面有關,一是與周圍神經干炎癥及
神經損傷后傳到異常;二是與丘腦對疼痛調制環路的功能改變有關。帶狀皰疹發病時間越短,治療時間越早,出現PHN的幾率就越少,一旦長時間遷延不愈,發展成PHN將很難治愈。因此,帶狀皰疹的早期有效地抗病毒治療,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對PHN的發生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來源:《中國社區醫師》2010年10月12卷20期;《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相關因素分析》;萬明順 劉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