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累及神經和皮膚的急性皰疹性病毒性
皮膚病。屬中醫學的“蛇串瘡”“纏腰火丹”等范疇,是一種較常見的皮膚病。筆者2005—09~2007—10在西非
利比里亞首都JFK醫院援助醫療工作期間,收治一些帶狀皰疹病人。本文就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針刺方法的治療效果加以論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1例按患者就診先后隨機分為2組。針刺組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齡48~67歲;后遺神經痛10天~1個月18例,1個月以上4例。受損神經:肋間神經痛6例;腰部神經痛5例;骶部神經痛4例;上肢神經痛3例;
三叉神經痛4例。對照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齡50~79歲;后遺神經痛10天~1個月6例,1個月以上13例。受損神經:肋間神經痛8例;腰部神經痛4例;骶部神經痛1例;上肢神經痛2例;三叉神經痛3例;耳神經痛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并經物理、X線和B超檢查均未發現惡性
腫瘤。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選穴:取與皮損部位相應之同側夾脊穴、皮損部位圍針、足三里為主穴。肋間神經痛6例,胸背部夾脊穴加委中;腰部神經痛5例;骶部神經痛4例,腰骶部夾脊穴加陽陵泉;上肢神經痛3例,頸部夾脊穴加曲池;三叉神經痛4例,頸部夾脊穴加合谷。操作方法:夾脊穴以1~1.5寸毫針斜向脊柱刺入0.8寸左右,使針感能循神經分布線路傳導;皮損局部用1寸針朝皰疹皮損方向斜刺圍刺,針數多少隨患處面積大小而定,一般每針間距1~1.5寸,進針后略加捻轉提插,稍有得氣即可,足三里以2.5寸毫針直刺,進針后行捻轉補法。對照組口服消炎痛25mg,維生素B1 30 mg,維生素E 50mg,每日3次。2組治療15d后進行療效判定,不合用其他療法。
1.3 療效觀察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為疼痛消失,睡眠正常,停治2月內無復發;顯效為疼痛明顯減輕,睡眠時偶有疼痛;有效為疼痛較前減輕,睡眠有所改善;無效為明顯疼痛,影響睡眠。
2 結果
見表1。表1 2組療效對比(略)
典型病例:患者女,65歲。2006年4月就診。自訴2個月前右側頭額部有瘙癢刺痛感,疼痛以前正中線為界,伴有發熱、全身不適。以后漸加重疼痛劇烈難忍,上眼瞼、額部和頭頂出現成簇水皰群,炎癥顯著,右上下眼瞼紅腫如球,累及角膜和眼球各部,視力下降明顯。診斷:帶狀皰疹(三叉神經I支)。在當地醫院治療2個月后來我院。查體:右側上眼瞼、額部和頭頂之皰疹已結干痂,眼腫已消,能睜眼,視力有所恢復,疼痛亦減輕,但無痛解之時,舌苔薄黃,脈細滑。診斷: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三叉神經I支)。按上法取C3-C7夾脊穴加合谷穴針刺,局部三叉神經1支疼痛分布區圍刺。治療第4天睡眠無疼痛,第8天治愈。
3 討論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指皰疹的皮膚損害已完全消退,但受侵犯的神經分布區域仍有持續性劇烈疼痛有如銳器刺入、燒灼、電擊、重壓、勒緊等,且疼痛白天黑夜均存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幾乎都是老年人體質虛弱和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患者,是一種非常頑固難治性痛癥。臨床中對難點的處理應注意:①本虛標實,帶狀皰疹中醫學認為是感染毒邪、濕、熱、風、火郁于心、肝、肺、脾,經絡阻隔,氣血凝滯。然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臨床表現以紅斑、水皰、疼痛為特征,均為實證,但臨床治療過程中,此病的發生與老年人體質虛弱和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有關。選穴配伍時注意祛邪中要辨清氣、血、陰、陽之虛實,適當扶正,才能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足三里、合谷穴有增加人體免疫力,促進皮損組織再生的作用。再配以其它辨證取穴,共收消炎、活血、止痛之效。② 針刺止痛,針刺的鎮痛功效早已為大量的臨床資料所證實。本病及時采取與皮損相應之同側夾脊穴和局部圍針,可迅速阻斷對神經的進一步損害、調和局部氣血,散淤清熱,疏通經絡,氣行則血行,通則不痛。
參考來源:《黑龍江醫藥科學》2008年6月31卷3期;《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霍明霞,劉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