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介紹
例1,患者,女,46歲。掌跖部位膿皰反復發作3年。患者自2000年始,先于左足心出現針頭大膿皰,并逐漸增多,部分膿皰融合形成大片皮屑,1年后左掌心出現類似皮損,反復涂擦皮康王等藥膏,療效欠佳。2003年3月于當地醫院診斷為掌跖膿皰病,曾連服火把花根片,并間斷服用DDS、紅霉素治療4個月,療效不滿意,故來我所就診。查體:體溫正常,無齲齒,扁桃體不大。系統檢查無異常發現。皮膚科情況:左足心與左掌心各有1塊約2cm×2cm及2cm×3cm大小皮損,中央部皮屑下見群集性針頭大膿皰,周邊散發。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無異常。診斷:掌跖膿皰病。詳問病史,該患者有尿頻、尿急癥狀,發病時間與皮損出現相近。給予口服甲砜霉素,每次0.5g,每日3次治療。10天后尿道刺激癥狀消失,皮損明顯減輕,20天后痊愈,治療第10天、20天各復查血象1次,均無異常變化,隨訪1年未見復發。
例2,患者,男,43歲。掌跖部膿皰反復發作4年,當地醫院診為掌跖膿皰病,曾多次服用雷公藤、DDS、紅霉素等治療,每次治療皮損均有好轉,但不能痊愈,改維酸酯治療半個月后,口干,全身瘙癢不能耐受,故來我所求治。查體:未發現齲齒等感染病灶,系統檢查無異常發現。皮膚科情況:雙足底及右掌大魚際處見散發的針頭大膿皰。給予口服甲砜霉素,每次0.5g,每日3次治療。2周后皮損消退,治療前后血象檢查均正常。該患者4個月后復發,用藥后仍能治愈。
2 討論
掌跖膿皰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好發于掌跖,病因尚未明確,目前主要認為與感染病灶及金屬致敏有關。治療上多采用抗生素加強的松或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劑治療[1]。從本文2例患者治療情況來看,發病原因與革蘭陰性菌感染有關。前期治療失敗的原因,認為與選用抗革蘭陰性菌作用弱的紅霉素有關。因此,詳問病史、查找可能的致病因素和潛在感染病灶、合理選用抗生素,或在無明顯感染病灶的情況下直接選用廣譜抗生素,對提高治療效果有很大幫助。甲砜霉素具有較強的免疫抑制及廣譜抗菌的雙重作用,理論上適合本病的治療,但它對造血功能的毒性作用,國內外存在很大分歧[2]。雖然我們試用該藥治療掌跖膿病取得了滿意療效,并無不良反應發生,但由于例數較少,其治療效果及毒副作用有待于進一步觀察。臨床應用時應密切監測血象。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3期;《單用甲硯霉素治愈掌跖膿皰病2例》;于廣釗,于相冬,范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