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于2003年2月~2004年2月,應用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由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與多慮平(又名多塞平,由南京白敬宇制藥廠生產)聯合治療慢性
蕁麻疹50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年齡15~69歲,病程10個月~17年,隨機分成2組,其中治療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3歲,病程21.3個月;對照組50例,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2.7歲,病程22.5個月。
1.2 方法
1.2.1 給藥方法 治療組患者給予咪唑斯汀10mg,白天服;多慮平片25mg,睡前服,均每日1次口服;對照組單純給予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服用14d為1個療程。受試者至少1個月內未服用過長效皮質類固醇及其它抗組胺藥物。試驗期間不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抗真菌藥物及皮質類固醇等藥物。
1.2.2 療效評價 根據每個患者治療前、治療第14d及停藥7d的臨床表現,記錄受試者瘙癢程度,風團數量和大小,以及發作次數。評分標準:瘙癢采用100mm視覺摸擬標尺法(VAS)評分:0分為無癢感,0~25mm;1分為輕度瘙癢,不煩躁,26~50mm;2分為中度瘙癢,仍能耐受,51~75mm;3分為嚴重瘙癢,不能忍受,76~100mm。風團最大直徑: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0.5cm;2分為直徑0.5~2.0cm;3分為直徑>2.0cm。風團數量:0分為無風團;1分為1~6個;2分為7~12個;3分為超過12個。上述3項評分相加即為總積分。按下列公式計算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4項療效評估標準為:基本痊愈SSRI≥90%;顯效60%≤SSRI<90%;微效30%≤SSRI<60%;無效SSRI<30%(無變化或加重)。以痊愈和顯效的百分數合計為有效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 2 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后兩組療效 見表1。治療第14天,治療組有效率為96.0%(48/50)。對照組有效率為88.0%(44/50),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χ 2 =2.18,P>0.05)。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第14天療效比較 (略)
2.2 停藥1周后的復發率比較 見表2。停藥1周后治療組復發率為24.0%(12/50),低于對照組的46.0%(23/50),兩組差異有顯著性(χ 2 =4.31,P<0.05),顯示咪唑斯汀聯合多慮平治療慢性蕁麻疹較單純使用咪唑斯汀復發率低。
表2 停藥1周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復發率比較 (略)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包括嗜睡、口干、頭暈等。治療組有18例,占36.0%,對照組有3例,占6.0%。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頑固性、難治性的
皮膚病,其發病與食物、藥物、感染、吸入物等物理因素、遺傳因素、內分泌及精神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多采用抗組胺藥物治療。咪唑斯汀是一種雙重作用的新型抗組胺藥物,不僅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還可抑制與5-脂氧合酶而起抗過敏性炎癥作用 [1] 。同時咪唑斯汀與組胺H 1 受體有較強的親和力,約為西替利嗪的10倍及氯雷他定的21倍,因此,有快速起效、長效、強效和高選擇性的特點 [2] 。未試驗對照組單純 應用皿治林治療50例慢性蕁麻疹,總有效率治療第14天達88.0%,治療后患者的瘙癢,風團大小和數量等癥狀和麻疹大小均有顯著改善,且起效較快,1d后半數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開始緩解,3d后80%以上出現改善,其中以瘙癢出現改善為最早。不良反應少,主要表現為嗜睡和頭暈(6.0%),與文獻報道的安慰劑困倦發生率6%~8%相當,癥狀輕微,無需處理。多慮平是一種三環類抗抑郁劑,主要用于治療抑郁和焦慮性神經官能癥,本藥也具有很強的抗H 1 和H 2 受體作用。有文獻報道作為H 1 拮抗劑,多慮平比苯海拉明的作用強100倍以上,比安他樂強50倍,作為H 1 拮抗劑比西咪替丁強6倍,劑量為每次25mg,每日3次。另外,Preston曾報道 [3] 17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中94%有明顯的
抑郁癥狀,同時也報道有各類常見的皮膚病患者中50%有抑郁癥狀。未試驗治療組應用咪唑斯汀聯合多慮平治療慢性蕁麻疹,總有效率達96%,高于單純用咪唑斯汀的對照組有效率88%,盡管兩組之間有效率差異無顯著性,但停藥7d后,治療組的復發率則顯著低于對照組,顯示咪唑斯汀聯合多慮平治療慢性蕁麻疹較單純應用咪唑斯汀好,這可能與多慮平抗組胺、抗焦慮、憂郁等多種作用有關 [4] 。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4年第1卷第3期;《咪唑斯汀聯合多慮平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許惠清 鄒循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