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于2000年7月~2003年12月采用甘力欣加西替利嗪聯合治療過敏性皮膚病,并與特非那丁作對照觀察,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8例病例均系皮膚科門診患者,臨床癥狀典型并確診為急慢性蕁麻疹(包括血管性水腫、人工蕁麻疹)70例,有關瘙癢性皮膚病(包括濕疹、接觸性皮炎、瘙癢癥)68例;臨床診斷依據趙辨主編《臨床皮膚病學》第三版;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齡17~75歲,平均32.7歲,療程3天~18年,平均5.65個月;對照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18~72歲,平均33.4歲,療程4天~17年,平均6.13個月。兩組患者均無重要臟器疾患,性別、年齡、病程及皮損程度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甘力欣針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3~7d;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口服每日1次,10d為1療程;對照組特非那丁片每次60mg,口服,每日2次,10d為1療程。
1.3 療效觀察及評定標準
1.3.1 評分標準 根據皮疹面積、發作頻率、瘙癢程度及全身癥狀的輕重,采用0~3的4級評分法,以1、2、3分別代表癥狀和體征的輕、中、重,以皮疹、瘙癢作為評分的主要指標。皮疹面積占體表面積>30%為3分,15%~30%為2分,<15%為1分;瘙癢嚴重反復搔抓影響睡眠為3分瘙癢較嚴重能忍受控制不抓為2分,瘙癢輕可不抓為1分。按同一標準評分并計算治療指數,以治療指數作為痊愈、顯效、好轉、無效的評分標準。治療指數=(治療前總分值-治療后總分值)/治療前總分值×100%。
1.3.2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為癥狀體征全部消失,治療指數為100%;顯效為癥狀及體征消退≥60%,治療指數為60%~99%;好轉為癥狀及體征消退≥30%,治療指數為30%~59%;無效為癥狀體征消退不足30%,治療指數<30%。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例(略)注:組間比較經Ridit分析 ˇ P<0.05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輕度嗜睡3例,頭暈2例,口干2例。對照組輕度嗜睡3例,頭暈2例,倦怠3例。
3 討論
過敏性皮膚病為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傳統抗組胺藥治療效果不理想,并具有不同程度的嗜睡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甘力欣主要成份為甘草酸二胺,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可明顯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具有抑制組胺、5-羥色胺、緩激肽等炎癥介質的釋放。本藥可能通過抑制細胞膜磷脂釋放氨基酸(AA)或抑制磷脂酶A 2 (PLA 2 )活性,從而減少氨基酸(AA)經環氧酶和酯氧酶代謝產物CT 3 和PLA。因此,甘草酸二胺可能通過控制炎癥因子和免疫性因子而發揮治療濕疹皮炎的作用 [1] 。西替利嗪為新一代抗組胺藥,除能阻斷H 1 受體外,還對在過敏反應 后期起重要作用的嗜酸性細胞有強大抑制作用,能直接對抗組胺的作用并降低變態反應部位組胺的濃度 [2],因而有獨特的雙重抗變態反應作用。
本文臨床資料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1.5%,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兩藥聯用具有協同作用,既增強了對各種炎癥介質的抑制作用,抑制過敏反應,迅速改善臨床癥狀,且藥源廣泛,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有效,臨床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4年第1卷第1期;《甘力欣與西替利嗪聯合治療過敏性皮膚病臨床觀察》;葉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