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疾病,影響著1/6~1/4的人群,甚至某些患者可疾患終生。而且,在患蕁麻疹后,超過50%的患者其慢性蕁麻疹持續至少1年,20%的患者持續可超過20年。筆者2004年至今用咪唑斯汀、雷尼替丁和潘生丁聯合治療157例慢性蕁麻疹,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咪唑斯汀、雷尼替丁和潘生丁聯合應用治療157例慢性蕁麻疹的療效。
方法:278例慢性蕁麻疹患者被隨機分為咪唑斯汀組(121例)和聯合治療組(157例),分別給予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或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加雷尼替丁300mg,每日2次和潘生丁50mg,每日3次,連用4周。
結果:聯合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79.0%和91.7%,咪唑斯汀單用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51.2%和74.4%,兩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不良反應嗜睡和口干的發生率咪唑斯汀分別為7.4%和9.9%,聯合治療組分別為8.9%和10.8%,經統計學檢驗兩者差異無顯著性(P>0.05)。
結論:本文提示三種藥聯合應用是治療慢性蕁麻疹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78例,男151例,女127例;年齡7~69歲,平均(31.5±16.3)歲;病程3個月~25年,平均(25.7±14.5)個月。患者均有紅斑圍繞的局限性、瘙癢性風團出現,少數患者有癢痛性血管性水腫。治療前3天停用一切抗組胺、鎮靜劑及皮質類固醇。肝腎功能不正常者和妊娠、哺乳期婦女不入選。
1.2 分組情況及治療方法 27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咪唑斯汀組121例:單用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1~4周;聯合治療組157例聯用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雷尼替丁0.3g,每日2次和潘生丁50mg,每日3次,1~4周。全部病例均不再用其他抗組胺藥和輔助治療藥物。
1.3 評分標準及療效判定標準
1.3.1 評分標準 蕁麻疹的癥狀及體征的四級評分標準[1]為:(1)風團數目:0分為無風團;1分為1~10個;2分為11~20個;3分為>20個。(2)風團大小:0分為無風團;1分為風團直徑<1cm;2分為1.0~2.5cm;3分為>2.5cm。(3)瘙癢程度:0分為無瘙癢;1分為輕度瘙癢,不影響睡眠;2分為中度,每晚因瘙癢覺醒次數<2次,影響睡眠,但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3分為重度,每晚因瘙癢覺醒次數≥3次或無法入睡、影響睡眠正常生活和工作。(4)風團發生次數:0分為無風團;1分為風團每天出現1次;2分為2~3次;3分為>3次。(5)風團持續時間:0分為無風團;1分為風團持續時間≤4h;2分為4h<風團持續時間≤12h;3分為持續時間>12h。
1.3.2 療效判定標準 按4級評分法記錄治療前后的癥狀和體征,并計算治療指數,同時觀察不良反應,并詳細記錄不良反應的表現和轉歸。治療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為治療指數為100%;顯效為60%≤治療指數<100%;有效為20%≤治療指數<60%;無效為治療指數<20%。痊愈和顯效例數所占的百分數合計為顯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差值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 咪唑斯汀組(A組)和聯合用藥組(B組)療效比較 聯合用藥組(B組)痊愈60例,顯效64例,有效20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達91.7%,顯效為79.0%;單用咪唑斯汀組(A組)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32例、30例、28例、31例,總有效率和顯效率分別為74.4%和51.2%。兩組治療前后積分差值比較,t=6.08,P<0.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咪唑斯汀組(A組)和聯合用藥組(B組)療效積分比較 (略)
注:t=6.08,P<0.001
2.2 不良反應 單用咪唑斯汀組(A組)嗜睡9例(7.4%),口干12例(9.9%);聯合用藥組(B組)嗜睡14例(8.9%),口干17例(10.8%)。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所有出現不良反應的52例患者,均未停止治療,也未做特殊處理,3~5天后上述不良反應[1]逐漸減輕或消失。未發現有其他的嚴重的實驗室異常,也未發現有臨床相關的心率、PR間期、QRS時間等異常。
3 討論
咪唑斯汀為苯并咪唑衍生物,是一種有效的選擇性組胺H1受體拮抗劑。Slater[2]等研究表明,口服10mg劑量咪唑斯汀明顯抑制體內注射組胺所誘導的風團及潮紅反應。在實驗模型中,咪唑斯汀抑制組胺及變應原誘導的滲出反應和ICAM-1的釋放[3]。還抑制天竺鼠白細胞向支氣管肺泡液的遷移,并降低大鼠結腸病實驗模型的炎癥反應[4]。Sudo等[5]證實咪唑斯汀直接抑制5-脂氧化酶途徑而減少白三烯的生成。因此,在一些炎癥狀態下,咪唑斯汀可影響白細胞的功能,例如遷移、類花生四烯酸物質生成或脫顆粒等。
潘生丁可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分解成無活質的5′-AMP。因此,使細胞內cAMP濃度相對增加,從而抑制肥大細胞或嗜堿粒細胞脫顆粒作用和活性物質的釋放。雷尼替丁為競爭H2受體阻滯劑,對組胺、五肽胃素等引起的反應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6]。
我們聯合應用咪唑斯汀、潘生丁和雷尼替丁治療慢性蕁麻疹,總有效率達91.7%,顯效率達79.0%,不良反應輕微,提示三種藥物聯合應用是治療慢性蕁麻疹可供臨床選擇使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6月2卷3期;《咪唑斯汀、雷尼替丁和潘生丁聯合治療慢性蕁麻疹157例療效觀察》;鞏杰,張陽秋,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