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是人類因為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后導致免疫缺陷,并發一系列機會性感染及腫瘤,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的綜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1983年,人類首次發現HIV。目前,艾滋病已經從一種致死性疾病變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病。
艾滋病潛伏期就是指從人體感染艾滋病毒到艾滋病病毒將人體免疫系統的T4淋巴細胞破壞到不足以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發病的時間。其標志就是CD4+細胞計數大量減少。目前國內大量網站宣揚的所謂艾滋病癥狀來判斷艾滋病潛伏期是不嚴肅也是不科學的。
感染艾滋病2--6周后,此時少數人(約2%)呈現一過性急性感染癥狀,包括發熱、皮疹、僵直、淋巴結腫大、關節痛、肌痛、斑丘疹、蕁麻疹、腹痛、腹泄及個別病人出現無菌性腦膜炎,查白細胞正常,但單核細胞增多,淋巴細胞比例輕度降低,血小板輕度減少。其后持續呈無癥狀期,即艾滋病潛伏期。
艾滋病潛伏期的三大表現
1.全身癥狀
艾滋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最常見的是反復出現的低熱(約占72%),伴有寒戰、消瘦、疲乏無力,體重下降(可達5~22公斤),繼之極度嗜睡無力,不能支持平常的體力活動。慢性腹瀉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顯的早期臨床表現。并且常找不到發熱、腹瀉和體重減輕的原因。根據38例艾滋病的臨床表現特征分析,以上癥狀及體征均占總病例數的80%以上。
2.淋巴結腫大
發生率為55%~100%,當高危人群患者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時,很可能與艾滋病毒感染有關。腫大的淋巴結雖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見于頸后、頜下或腋下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不融合,質硬,偶有壓痛,表面皮膚無改變。淋巴結腫大的程度與血清內艾滋病抗體滴度高低相關。 此外,艾滋病伴發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細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發生淋巴結腫大。
3.皮膚損害
皮膚粘膜是艾滋病侵襲的主要部位之一。許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膚損害為首發癥狀的。在臨床上有多種表現,如皮疹、全身瘙癢、尖銳濕疣,接觸性濕疣、蕁麻疹等。但皮膚損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濟氏肉瘤的皮膚改變,其損害表現在后面章節還要專門介紹,在此不多述。
艾滋病傳播途徑:
1.與艾滋病帶菌/患者發生不安全的性行為,從而接觸到受感染的血液、精液或陰道分泌物。
2.與帶菌的吸毒者共用針筒進行靜脈注射。
3.輸入帶有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成品。
4.受感染的婦女在懷孕、生產或哺乳時把病毒傳給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