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漢(廣西貴港市平南縣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廣西貴港537300)
(吉林醫學2012年7月第33卷第
【摘要】目的:探討艾滋病患者接受國家免費抗病毒治療后的藥物不良反應特點和治療情況,提高抗病毒治療的質量。方法:回顧性分析建立信息檔案的艾滋病患者,進行免費抗病毒治療后的藥物不良反應及治療情況。結果:共有病例792例,使用藥物包括:拉米夫定、齊多夫定、奈韋拉平、依非韋倫、司他夫定、替諾福韋、克力芝。藥物不良反應以消化道癥狀為主占,其他依次為骨髓抑制、肝損害、疲倦、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藥疹、脂肪重新分布、外周神經炎、視力改變、脫發、皮膚干燥、膚色變黑、血淀粉酶升高、高乳酸血癥。結論:不良反應發生與患者年齡、是否合并其他感染、免疫狀態、用藥方案有關。
【關鍵詞】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不良反應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能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復制并重建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患機會性感染的幾率,降低患者對性伴的傳播風險,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
1.2 治療方案:抗病毒治療方案均按照《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手冊》中提供的方案給藥,即2種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1種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方案有3 TC (拉米夫定)+AZT(齊多夫定)+NVP(奈韋拉平)/EFV(依非韋倫)、3 TC+D T(司他夫定)+NVP/EFV、3 TC+TDF(替諾福韋)+NVP/EFV、3 TC+AZT/D T/TDF+克力芝。藥品由國家免費提供。
1.3 觀察方法:所有病例均按照《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手冊》中的要求接受流行病學調查、了解人口學特征、HIV感染史、抗病毒治療史、臨床表現、CD4+T淋巴細胞計數和相關實驗室檢查。患者服藥后0.5、1、2、3、6、9、12個月及服藥滿1年后每3個月進行一次隨訪,觀察藥物作用及不良反應,行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血淀粉酶、CD4+T淋巴細胞計數。
2 結果
抗病毒治療不良反應情況:792病例中出現不良反應有681例,占86%,同一患者可同時或先后出現多種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出現時間見表1。
3 討論
抗病毒治療能使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獲得重建,大多數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在抗病毒治療后升高或恢復到正常水平,但由于抗病毒藥物的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身心傷害,會讓患者失去治療信心。
最常見的不良反直是消化道反應,占總^數的683%,主要出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少部分患者出現腹痛。消化道反應主要與AZT、D4T、NVP有關,其中AZT影響更大,使用3 TC+AZT+NVP方案胃腸反應較大的病例,更換3 TC+D4T+NVP后胃腸反應明顯減輕。建議患者少食多餐,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辛辣或奶制品。嚴重者可予鎮吐藥物及H2-受體拮抗劑。腹痛者可予局部熱敷或解痙藥物。大部份消化道癥狀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好轉,但要警惕患者的消化道反應是否是藥物性肝損害所致。
出現骨髓抑制共有242例,占總人數的30.6%,表現為血白細胞降低和或貧血和或血小板降低,主要出現在治療后4~6周,是含AZT的方案的常見反應。出現骨髓抑制也與年齡有關,在242例骨髓抑制患者中60歲以上145例,占59.9%。CD4+T淋巴細胞計數<100個/μl的患者比較容易出現血白細胞降低和或貧血等。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易合并感染,應指導患者增強自我防護意識。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受涼,做好口腔護理和皮膚清潔。可予鐵劑、利血生、鯊肝醇等,必要時輸紅細胞、血小板,嚴重者暫停用藥或更換方案。對抗病毒治療開始前即有血白細胞降低或貧血或血小板減少者,避免選用AZT。
出現肝損害227例, 占總人數的28.7%,主要出現在治療開始后4周內,表現為血ALT或AST升高,膽紅素升高及其他肝炎表現。致肝損害常見藥物是NVP,D4T、3 TC也可出現,但機率較低。《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手冊》對藥物的肝毒性分級:ALT或AST達正常值上限的倍數對應分級依次為:1~2.5倍:1級(輕度);2.5~5倍:2級(中度);5~10倍:3級(重度);>10倍:4級(潛在生命危險)。肝損害227例患者中,出現1級肝毒性的有102例,2級85例,3級31例,4級9例(其中4例主要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27例肝損害患者中,60歲以上占42%,合并肺結核占15%,過去有長期酗酒史有6%,過去有靜脈推注毒品史有5%,合并HBV和或HCV感染的有35%。年齡大、合并肺結核、長期酗酒史、注射毒品史、合并HBV和或HCV感染是出現肝損害的高危因素,有上述因素者避免使用含NVP方案。治療中應及時使用保肝、護肝治療,嚴重時停藥或更改方案,可用EFV代替NVP,特別是合并肺結核使用含利福平的抗結核治療方案時,盡可能不用NVP。
藥疹也是抗病毒治療的常見不良反應,共有123例,占總人數的15.5%,主要出現在用藥的前4周,以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多見,特別是NVP。CD4+T淋巴細胞<100個/μ1的患者較少發生藥疹,考慮可能皮疹是機體的一種免疫應答,CD4+T淋巴細胞過低提示患者的免疫力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免疫應答反應能力低,所以皮疹的發生率也較低。如果導人期出現輕度皮疹,應延長導人期至皮疹減輕,再增至全劑。癥狀輕者囑患者保持皮膚清潔,著干凈寬松的棉質衣服,避免陽光暴曬,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皂類,盡量少抓撓皮膚傷口或痛癢處。可予抗過敏藥如撲爾敏等,或使用皮質激素,嚴重者可停藥,待皮疹明顯好轉后改方案。
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占總人數的19.7%,多發生于服藥4周內,表現為頭暈、頭痛、精力不集中、多夢、失眠。其中有25例做精晰生動的夢,3例出現精神失常。中樞神經癥狀多出現于使用含AZT或EFV的治療方案的患者中,以EFV明顯。
疲倦、脫發在使用3 TC+AZT+NVP/EFV方案治療組中多見。皮膚干燥、色素沉著顏色變黑與AZT有關。外周神經炎(四肢麻木、疼痛)在3 TC+D4T+NVP/EFV治療組多發,多出現在治療開始后3個月,考慮與D4T有關,輕度或中度可按原方案繼續服藥,可予苯妥英鈉緩解癥狀,加用神經營養藥物如B族維生素等。脂肪重新分布多發生于抗病毒1年以上的患者,包括脂肪萎縮和脂肪堆積,患者可出現明顯的面部、臀部和四肢脂肪萎縮,腹部、背、頸及乳房出現脂肪異常堆積。血淀粉酶升高較少見,占總人數2.3%,只出現于含D4T的方案治療組,考慮D4T可致胰腺炎。高乳酸血癥少見,發生于含3 TC、AZT的方案中。
綜上所述,在792例患者中,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肝損害、疲倦、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藥疹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脂肪重新分布、外周神經炎、視力改變、脫發、皮膚干燥為一般常見不良反應。膚色變黑、血淀粉酶升高、高乳酸血癥為少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與患者年齡、是否合并其他感染、免疫狀態、用藥方案有關。對不同特點的艾滋病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及其引起的身體損害,提高患者長期服藥的依從性。在抗病毒治療前要重視對患者進行依從性教育,定時隨訪及早發現不良反應,及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