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在臨床工作中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從精神疾病的分類中看,強迫癥是神經癥的一種,屬于輕的精神疾病,但實際上,強迫癥的治療比
抑郁癥、焦慮癥都要困難一些,癥狀改善可能比較慢,服藥劑量一般也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給患者及其家庭都帶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
強迫癥患者經常會強迫性的讓自己做一些事情,旁人都無法阻止,對心理健康危害很大。那么引發強迫癥的原因有哪些?
1、精神因素:調查資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長期思想緊張、焦慮不安的社會心理因素或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意外事故均是導致強迫癥的原因。
2、遺傳因素:患者近親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癥的患病率為5~7%。雙生子調查結果也支持強迫癥的原因與遺傳有關。
3、性格特征:1/3強迫癥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強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強迫性人格特點這也是產生強迫癥的原因之一。其特征為拘謹、猶豫、節儉、謹慎細心、過分注意細節、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過于刻板和缺乏靈活性等。
強迫想法和焦慮有關,這是一種神經強迫癥的特點。強迫行為(外顯的或隱匿的)是隨意行為,旨在減輕焦慮和不適。但焦慮減輕導致強迫被強化,這也是神經強迫癥的特點。神經強迫癥的特點還有為了防止發生強迫想法和焦慮,癥人常有回避行為,但回避行為阻止了對焦慮想法和暴露。根據上述心理模型。治療策略應當是促進癥人對恐懼刺激的暴露,同時又鼓勵他們會議上暴露的儀式和認知回避而不易發現,這就需要醫生進行全面細致的檢驗和評估。
一旦確診強迫癥,治療上要考慮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雖然強迫癥的發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但是有研究表明患者腦內神經遞質失衡是造成其發病的重要原因,包括:①5-HT功能低下;②DA功能障礙;③Sigma-1受體不足;④谷氨酸含量升高等。抗強迫藥物就是針對這幾個環節發揮作用來治療強迫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