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有關
強迫癥的研究多局限于臨床觀察資料的分析,病因學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采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MMPI)測定對強迫癥患者進行測試,擬探索強迫癥患者的人格特征,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強迫癥組均來源于2000年3月至2002年6月深圳市康寧醫院神經癥病房的住院患者,共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齡29.13±10.18a,平均受教育年限9.94±2.29a。入組標準:(1)需同時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與ICD10的診斷標準; (2)無器質性疾病和重大軀體疾病,無藥物依賴及精神活性物質使用史;(3)小學以上文化程度;(4)年齡18~60a。對照組來源于2004年12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外科部分病人家屬和陪護,共43例。年齡18~60a,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無重大軀體疾病及精神疾病。其中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齡31.29±8.87a, 平均受教育年限9.16±3.22a。兩組在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相匹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強迫癥組與對照組入組后進行MMPI測定比較,再將54例強迫癥患者中22例有合并癥狀者與32例無伴發癥狀者進行MMPI比較。合并癥狀為:
抑郁癥狀8例,焦慮癥狀8例,驚恐癥狀4例,焦慮和抑郁癥狀2例。兩組數據均應用SPSS9.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組間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強迫癥組與對照組以及不同性別的強迫癥患者MMPI比較,見表1。表1 男女組MMPIT分比較 (略)
2.2 有無合并癥狀的強迫癥MMPI比較,見表2。表2 有無合并癥狀的強迫癥MMPI比較(略)
3 討論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測試表明,強迫癥患者多為內向、神經質個性性格,情緒不穩定十分突出,53~75%的強迫癥患者至少符合一種人格障礙的診斷。強迫癥患者及親屬患強迫癥人格障礙及神經癥發病率較高,其發生與年齡、病期、強迫癥狀嚴重程度無關。合并人格障礙的強迫癥患者的社會適應功能嚴重受損,有更多的社交、職業及人際關系問題,且有較多的抑郁和焦慮癥狀。研究發現[1],人格的發展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如文化、性濫交及家庭成員互動方式等)的影響,突發事件(如懷孕、分娩)也可影響強迫癥的產生和惡化。故而有必要對強迫癥的人格特征及與合并癥狀進行研究。
Thomsen的報告發現強迫癥患者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為49%,他認為強迫癥與強迫人格之間并不一定有關[2,3]。但更多研究表明,強迫癥患者常常合并有強迫性人格障礙,但此與其治療和預后并無關聯。有證據表明:部分強迫性人格障礙是繼發于強迫癥。Baer L等在對96例成年強迫癥患者進行研究后發現,病期越長,其合并人格障礙的可能性越大。此似乎表明強迫癥病后出現人格障礙,其原因可能與其繼發于強迫癥的生活方式有關[4]。本研究結果表明,強迫癥的人格特征與正常人群有顯著性差異,提示強迫癥患者在人格特征的多個方面不同于正常對照組,強迫癥的MMPI特征支持強迫癥與強迫人格有高度的聯系,但強迫癥的Ma(輕躁狂)分與正常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表示其活動水平尚正常。不同性別的強迫癥的臨床表現稍有差別,如洗手儀式更多見于女性,而強迫癥性遲緩在男性更常見,但本研究表明強迫癥的人格特征與性別關系不大。
Aycicegi A等的研究發現,29%的強迫癥合并有原發抑郁,37.1%合并繼發抑郁,提示抑郁與強迫癥有聯系[5]。那么,合并不同臨床癥狀的強迫癥的人格有無差異呢?本研究通過對22例合并焦慮抑郁的強迫癥和32例無伴發癥狀的強迫癥的MMPI進行比較發現,有無合并癥狀的強迫癥患者其人格特征無顯著性差異。推測特定的人格特征是強迫癥的易感因素,但單純強迫癥癥狀和合并其它癥狀的強迫癥人格特征并無差異,其原因可能是合并癥狀均是強迫癥的繼發癥狀。
強迫癥患者人格心理特征復雜,其合并癥狀提示強迫癥可能存在亞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部分強迫癥患者用抗抑郁劑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人推斷人格障礙可能影響強迫癥的產生和發展,也有觀點認為人格障礙是繼發于強迫癥基礎之上[4],但強迫癥及其人格障礙是否有共同的發病因素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Matsunaga H,Kiriike N,Miyata A, et 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Japan[J]. Acta Psychiatr Scand,1998,98(2):128
[2]Carey RJ, Lee Baer,Jenike MA, et al. MMPI correlat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 Clin psychiatry,1986,47(7):371
[3]Thomsen PH, Mikkelsen HU.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Acta Psychiatr Scand,1993,87(6):456
[4]Baer L, Jenike MA.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2,15(4):803
[5]Aycicegi A, Dinn WM, Harris CL, 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effects of comorbid conditions on task performance[J]. Eur Psychiatry,2003,18(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