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種實驗性的糖尿病藥物或能促進癌細胞對傳統化療藥物變得更加敏感,因此將這種糖尿病藥物與化療藥物相結合或許有望潛在改善癌癥患者的預后表現。
文章中,研究者對癌細胞系及動物模型進行研究發現,一種類似于常見抗糖尿病藥物噻唑烷二酮類(Thiazolidinediones TZDs)的化合物能夠促進肺部腫瘤細胞對卡鉑化療方法變得敏感;對嚙齒類動物進行研究后,研究者發現,相比僅用卡鉑療法治療而言,將卡鉑同實驗性藥物SR1664聯合使用后能夠有效治療攜帶腫瘤的嚙齒類動物。此外研究者還在實驗室中發現,這種組合型療法能夠促進三陰性乳腺癌細胞致敏,使其自我摧毀,然而并不是所有類型的癌細胞都會對這種組合型療法變得敏感。
研究者Bruce Spiegelman博士表示,這些研究數據表明,實驗性的抗糖尿病化合物或許能夠在臨床中同傳統化療相結合有效治療癌癥患者。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所使用的實驗性化合物能夠靶向作用一種新發現的細胞過程,細胞能夠利用該過程來修復一系列化療制劑所誘發的DNA損傷,此外該細胞過程還涉及PPAR-γ的磷酸化改變過程,PPAR-γ是一種對脂肪細胞發育非常重要的受體,同時其也是TZD類型抗糖尿病藥物的作用靶點,TZD型抗糖尿病藥物包括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PPAR-γ會在多種類型的癌癥中進行表達,包括肺癌、三陰性乳腺癌、結直腸癌和胰腺癌等。
糖尿病藥物增強化學療法的潛力或許要追溯到很多年前了,早在2007年,研究者Spiegelman及其同事就通過研究發現,羅格列酮(文迪雅)能夠聯合鉑化療藥物來抑制或促進小鼠機體腫瘤收縮,相比單獨使用一種藥物而言,聯合療法能夠促進小鼠機體腫瘤收縮三倍;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將糖尿病藥物同基于鉑的化療相結合能夠有效改善對以鉑為基礎療法產生耐藥性的癌癥患者的治療。然而,報告指出患者在服用羅格列酮后會出現心臟病發作的癥狀,因此藥物外包裝上會列出警示標簽,隨后這種警示標簽被移除了,早期的報道似乎抹黑了這一想法,即將糖尿病藥物同化療藥物相結合。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這種糖尿病藥物能夠以一種不同于常規TZD藥物的作用方式,來對PPAR-γ產生靶向作用,這些新型化合物被命名為非經典的受體激動劑配體(NAL),其能夠保持TZD抗糖尿病藥物的很多特性,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微弱的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骨質流失和液體潴留等。
研究者Spiegelman解釋道,本文研究中我們發現了癌細胞如何利用PPAR-γ的磷酸化機制來幫助修復細胞損傷,如今我們希望能夠利用這些非經典的受體激動劑配體藥物來有效促進癌細胞對化療敏感。最后研究者Khandekar補充道,相比古老的TZD抗糖尿病藥物而言,這些藥物或能作為一種安全的選擇,同當前化療相結合有效治療特定類型的癌癥患者。
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