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是常見的眼疾之一,致盲率很高,老年人是白內障的主要發病人群。白內障就是在老化過程中,透明的晶狀體變性失去透明性,混濁的晶體就像不透明的玻璃,遮擋視線,導致患者視力逐漸下降,白內障常常雙眼發病。對于白內障,藥物治療只能延緩病情的發展,最終的手段是手術治療。
對白內障 ( 導致失明的最主要病因 ) ,目前惟一治療方法是,通過手術將受損的晶狀體取出來,植入一個人工晶狀體。這種方法有其局限性,所以人們對存在一種再生醫學方法的可能性有很大興趣。本期 Nature 上發表的兩篇論文所報告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讓我們離實現這種可能性更近一些。
Kang Zhang 及同事分離了哺乳動物晶狀體上皮干細胞/祖細胞,發現 Pax6 和 Bmi1 是它們的再生所需的。他們還建立了一個可保留這些細胞的清除受白內障影響組織的程序,并且對患白內障的野兔、獼猴和人類嬰兒實現了晶狀體再生。
大阪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Kohji Nishida 及同事描述了從人誘導多能干細胞在試管中生成“自形成外胚層自主多區域” (SEAM) 結構的一個方法。 SEAM 包括來自眼表面外胚層、晶狀體、神經視網膜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的不同細胞系。以前的實驗主要關注獲得一個細胞類型。本文作者發現,來自 SEAM 的細胞,當被移植給一個失明的動物模型時,還可以形成功能性角膜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