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顧問:劉玲玲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八成濕疹患兒有過敏史
濕疹即特應性皮炎,又稱異位性皮炎、遺傳過敏性皮炎,是一種難治性、慢性、炎癥性的皮膚病,好發于過敏性體質的嬰幼兒及青少年,70%-80%的患兒除皮疹外有哮喘、過敏性鼻炎和特應性皮炎等遺傳過敏史,發病部位遍及臉、頸、手肘、膝窩、四肢背側等,主要表現為紅疹、瘙癢,次要表現包括皮膚干燥、變厚、粗糙、容易感染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對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大城市的0-6歲學齡前兒童進行了調查,發現約有超過230萬的青少年受濕疹困擾,發病率達3%。濕疹的發作特點是:常在出生2-4月時初發,2-3歲時緩解,上小學時發作加劇,生長發育時再次緩解,但其確切的發作過程卻無法預料。
濕疹病因尚不明確,影響因素眾多,現在認為可能是多基因遺傳背景下,皮膚對外因過分敏感,環境中的塵螨、食物等多種過敏原可觸發人體的特殊免疫反應,使體內一些引起炎癥的化學物質釋放,產生濕疹樣的皮膚損害。
濕疹治療需醫患共同努力
濕疹的防治需要患者和醫生的共同努力。局部對癥治療需從抗炎、抗繼發感染和防止皮膚干燥三方面入手,嚴重病例還需系統用藥,如對持續感染或繼發感染的患者使用抗生素,口服抗組胺藥物來止癢。
醫學界早已公認,長期應用激素治療濕疹,除造成常見的皮膚萎縮、微血管擴張、腎上腺抑制、新陳代謝異常、繼發性感染、免疫力下降甚至青光眼等副作用外,還可由于激素停用后的反跳現象使病情加重,出現特應性紅皮癥。因此,目前臨床應用的激素治療也是在醫生指導下、限制在較小劑量范圍之內,無法長期使用。
目前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已廣泛使用非皮質類固醇類的局部免疫調節劑,通過特異性針對皮膚局部的免疫因子而產生治療作用,由于這類藥物為局部外用,且是非激素類藥物,因此不良反應小,代表性的藥物為大環內酰胺類免疫調節劑———囊霉素的衍生物,目前已在國外上市的有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而他克莫司軟膏對中重度濕疹療效尤為突出,該類藥物也即將在我國上市,可以作為濕疹治療的一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