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據估計,全世界大約有4000萬失明者,其中許多人都經歷了多年緩慢而累積的視力退化,最終失明。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新型的修復技術,或許將幫助眾多失明者恢復視力。這項技術被稱為“仿生眼”,能感知視覺信號并將信號傳遞到大腦。通過一定的訓練,患者的大腦就能重新學會看到物體。
意大
利比薩大學的研究者主持了這項研究,他們希望檢驗大腦處理人工視覺輸入的能力。研究者把重點放在7位色素性視網膜炎(Retinitis Pigmentosa)患者身上。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能導致視力逐漸衰退直至完全失明。
研究者首先將修復設備植入患者眼球,該設備能感知視覺信號,并通過刺激視網膜上的細胞將信號傳遞至大腦。視網膜是位于眼球后部一層非常薄的細胞層,是將光信號轉化為神經信號的區域。接著,研究者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觀察了患者的大腦活動情況。
結果顯示,這些患者學會了識別一些不尋常的視覺刺激,比如明亮的閃光。這種識別能力會引起大腦活動增強。不過,要想讓大腦真正地“看到”,還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多方面訓練。隨著患者不斷練習看東西,他們的大腦對仿生眼傳來的視覺刺激就會有越來越明顯的反應。
在發表于《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雜志上的論文中,Maria Concetta Morrone等研究者寫道:“反應能力的提高需要很長時間和高強度的訓練,那些使用修復設備更加頻繁、時間更長的受試者所具有的能力也更強。”
研究結果顯示,在仿生眼植入之后,患者的大腦出現了一些可塑性很強的變化,以重新學習如何處理視覺信號。事實上,即使是失明多年的患者,其大腦依然會保留一些可塑性,這對于修復植入設備未來的進一步開發具有重要意義。(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