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神經損傷
1.病因 股神經是腰叢的最大分支,由腰2,3,4前支后股組成。在髂窩內分支支配髂肌和腰大肌,行至腹股溝韌帶下方后分為許多肌支和皮支,支配恥骨肌、縫匠肌、股四頭肌、膝關節肌,以及股前股內側皮膚。
股神經的損傷比較少見。可能的原因有:腹后壁的血腫、腰大肌膿腫、髂窩中的
腫瘤壓迫股神經,恥骨上支
骨折、疝修補術、大隱靜脈的手術可誤傷股神經和隱神經,股部的外傷等。
2.臨床表現 伸小腿、屈大腿無力,不能登階梯和跳躍,容易跌倒,股四頭肌萎縮,膝反射消失,股前及小腿內側感覺障礙。
3.康復治療 應進行伸膝、屈髖被動運動和主動鍛煉。肌力在3級以下時,病人健側臥位,用懸吊帶托住患側小腿,進行減重屈髖伸膝練習,配合以神經肌肉電刺激。肌力在3級以上時,可利用股四頭肌訓練器、功率單車進行抗阻練習,也可以練習下蹲起立和上下臺階。為防止屈膝攣縮,可帶髖膝矯形器(HKO)或護膝架。
(二)坐骨神經損傷
1.病因 坐骨神經是全身最大的神經,來自腰骶叢神經(L
4-5和S
1-3),在坐骨切跡處出骨盆,進入臀部。下行至大腿下三分之一處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圖25-7)。因此,坐骨神經總干的損傷遠比其終支的損傷為少見。
腰椎間盤突出、脊椎骨折脫位等可壓迫損傷坐骨神經根。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當、髖關節脫位、股骨干骨折、骶骨及髂骨骨折等可損傷坐骨神經干。
2.臨床表現 坐骨神經損傷部位高時,出現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及脛神經和腓總神經支配的肌肉癱瘓,小腿不能屈曲,足及足趾運動完全消失,呈“跨閾步態”。跟腱反射消失,小腿外側感覺障礙或出現疼痛,足底感覺喪失常導致損傷和潰瘍。
3.康復治療 由于坐骨神經的行程很長,高位嚴重損傷后的恢復時間也很長,易出現并發癥。應用踝足矯形器、膝踝足矯形器或矯形鞋,以防治膝、踝關節攣縮和足內、外翻畸形。脈沖高頻電療、低頻脈沖電流、激光照射和神經營養因子促進神經再生,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小腿和大腿后面的肌肉、運動療法增強肌力,感覺訓練,以TENS、經絡導平、封閉等緩解疼痛。對下肢腫脹,可采用抬高患肢休息、順序充氣循環治療、干擾電療、高壓低頻脈沖電療法等治療。
(三)腓總神經損傷
1.病因 腓總神經損傷在下肢神經損傷中最多見。可見于腓骨小頭或腓骨頸骨折、小腿石膏固定太緊、腘窩后方切割傷、脛腓關節后脫位等情況。
2.臨床表現 損傷后,脛骨前肌、趾長伸肌、趾短伸肌、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癱瘓(圖25-8),出現足和足趾不能背伸,足不能外展,足下垂并轉向內側而成為馬蹄內翻足,足趾亦下垂,行走時呈“跨閾步態”。小腿前外側及足背面感覺障礙,疼痛不多見。運動障礙比感覺障礙大。
3.康復治療 可用足托或穿矯形鞋使踝保持在90°位。物理治療促進神經再生,運動治療、神經肌肉電刺激增強足和足趾背伸肌力。因足下垂和內翻,行走時稍不慎就可扭傷外踝,因教育病人預防繼發性損傷。如為神經斷裂,應盡早手術縫合。對不能恢復者,可行肌腱移植術和功能性電刺激。
(四)脛神經損傷
1.病因 股骨髁上骨折和膝關節脫位是損傷脛神經的常見原因。
2.臨床表現 脛神經損傷后出現小腿腓腸肌、比目魚肌及屈趾肌和足底部肌肉癱瘓、足部感覺消失(圖25-9),可出現足底壓瘡或神經性潰瘍。表現為足跖屈、足內收及內翻動作困難,呈外翻足,足趾亦不能跖屈,足弓的彈性和強度喪失,小腿消瘦。由于脛骨前肌攣縮而踝關節過度背伸,跟腱反射消失。如果損傷部位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分支以下時,只出現足趾運動障礙和足底感覺障礙。脛神經部分損害時,常出現灼性神經痛,并伴有出汗和營養障礙。
3.康復治療 重點是預防足畸形,可用小腿矯形器或穿矯正鞋。訓練足跖屈動作,做足跟提起練習。重視感覺障礙的康復和病人教育,防止足底壓瘡和潰瘍的發生。控制灼性疼痛癥狀,可采用TENS、HVPC或經絡導平治療、中頻電療、超聲波治療、封閉,如無效可進行脊髓電刺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