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溶栓作為治療急性動脈栓塞與動脈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已被廣泛應用。靜脈內注射溶栓藥物進行全身溶栓,雖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但由于藥物需要在全身進行代謝,局部血藥濃度難以發揮較好的溶栓作用,用藥劑量大,溶栓時間長,易引起血液纖溶亢進,出現全身出血,成功率不高。
在生理狀況下,血液中存在的纖維蛋白溶解系統與抗溶解系統保持著動態平衡,以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包括纖溶酶原激活物、纖溶酶原和纖溶酶。纖溶酶原激活物又分血源型和組織型兩種。抗纖溶系統包括激活抑制物和酶抑制物。通常血液中無游離的纖溶酶,即使少量存在,也與抗纖溶酶結合而不發生纖維蛋白溶解。
溶栓療法是指人為地破壞上述平衡,用藥物的方法激活纖溶酶原,使之變成纖溶酶,提高纖溶活性,使體內已經形成的血栓溶解。它在血栓病的治療中占有突出地位。
如何改善卒中溶栓后患者預后?最近發表在《卒中》[Stroke 2012 Aug 21]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卒中后對患者進行連續有力的腿部擠壓活動可以激活內在的保護機制,從而減輕卒中所致損害。
該研究研究者佐治亞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席大衛-赫斯博士說,在使用tPA時,若每隔5分鐘進行1次腿部的擠壓而后放松,可以使tPA療效增加1倍。他表示,“這是一種潛在的廉價有效而且安全的卒中治療方法,只是在操作的過程中會有短暫的不適。在急診室,可以在準備tPA治療時用
血壓計袖帶進行下肢壓迫。就像在跑馬拉松前準備工作一樣,你要讓自己進入狀態,你在調節自己的身體從而在卒中時生存下來。該項技術也適用于急救車上或是小型鄉鎮醫院。
這項壓迫技術稱為遠端缺血預適應,在動物模型上的研究顯示,這會使動物的卒中面積減小25.7%,略優于單獨t-PA治療的結果。兩者聯用可以使卒中面積減少50%,并延長了tPA治療時間窗。臨床證據已經提示遠端預缺血適應可以幫助心臟病的恢復,包括2010年《柳葉刀》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在心臟病病人中同時使用壓迫技術和血管成形術減輕了心臟的損傷。
看起來事實也應該這樣,在同樣發生嚴重的血管事件(嚴重的卒中或心臟病)的病人中,之前有過短暫性血流不足病史(心絞痛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比未有該病史的病人要恢復得好。
短暫性的缺血似乎可以在我們的器官(不光是大腦)遭受嚴重的缺血時起到保護作用。一些理論指出腿部肌肉短暫的缺血缺氧可以通過刺激神經來保護大腦,也許肌肉本身可以產生保護作用。研究者同樣考慮迷走神經可能也起到了作用,它可以向大腦傳遞其他器官工作的信息并幫助調節炎癥反應。
研究者表現下一步的研究包括尋找易于測量的生物標志物,來評價在人體是否也有效。其中一個標志物腦血流增加,這一點在治療組動物上已被證實。他們計劃進行的臨床試驗即把血壓計袖帶綁在一小部分卒中病人的腿上,觀察其是否增加腦血流。研究者也在計劃研究正常人在壓迫前后的血流,來尋找更可靠的生物標志物改變。他們還想再做一次動物試驗,來觀察在使用tPA后進行壓迫是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