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出血性卒中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嚴重的腦血管疾病,約占卒中的百分之二十。腦實質內的出血稱為腦出血。引起腦出血的原因有創傷性和非創傷性2大類。創傷性本文不再敘述,非創傷性腦出血又稱自發性或原發性腦出血,系因腦血管壁病變、壞死、破裂導致的出血。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見的致死性卒中——近1/3的SAH患者在發病1個月內死亡,另外20%的患者遺留有殘疾。SAH后第4-10天出現的遲發性腦缺血是導致不良預后的重要原因。是否應采用靜脈注射硫酸鎂,以改變出血性卒中的不良預后?
發表在《柳葉刀》一項最新研究(MASH2)【Lancet. 2012 May 25. 】終于使這個爭論告一段落。研究人員發現,應用鎂劑與安慰劑相比并無更多幫助。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來自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中心Sanne Dorhout Mees指出:"MASH2的研究結果對于臨床實踐來說有重要意義,給予鎂劑在很多醫療中心仍為標準做法。"
盡管早前的研究提示靜脈應用硫酸鎂有益于SAH患者,最近的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報道了鎂劑與安慰劑的隨機分組試驗的結果。該試驗包括了荷蘭,蘇格蘭和智利的SAH成人患者。606人被隨機分到硫酸鎂治療組,597人分到對照組。試驗的早期預后評估是出血后三個月時的不良預后或死亡。不良預后定義為改良Rankin平分4-5分。在第三個月,研究人員發現兩組的不良預后沒有差異,硫酸鎂組158人 (26.2%),安慰劑對照組151人 (25.3%)。其他的7個隨機試驗的meta分析也發現硫酸鎂與安慰劑比較并無獲益。研究人員總結:MASH2研究的結果,聯合其他試驗數據表明,靜脈應用硫酸鎂不影響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預后。亞組分析也不能確定能獲益于硫酸鎂的人群。因此不推薦硫酸鎂的常規應用。
在聯合評論上,美國德克薩斯的貝勒醫學院的Chethan Venkatasubba Rao 和 Jose Suarez說:“這個結果雖然令人失望,但對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研究仍很有價值。我們支持該研究及之前的研究結果,并不推薦常規靜脈應用硫酸鎂用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規治療。”
硫酸鎂功效簡介
硫酸鎂能刺激十二指腸粘膜,反射性地引起總膽管括約肌松弛、膽囊收縮,從而促進膽囊排空,有利膽之功效。可用于治療
膽囊炎膽石癥,每次2~5克,每日3次,飯前或餐間口服。常用于治療驚厥、子癇、尿毒癥、破傷風及
高血壓腦病等。硫酸鎂可用于治療便秘、腸內異常發酵;與驅蟲劑并用,可使腸蟲易于排出。
硫酸鎂靜脈注射和肌肉注射主要用于抗驚厥,它可引起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由于硫酸鎂的中樞抑制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作用,降壓作用,臨床主要用于緩解子癇、破傷風等驚厥,也用于高血壓危象的救治。也用作解鋇鹽的毒。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連續使用硫酸鎂可引起便秘,部分病人可出現麻痹性腸梗阻,停藥后好轉。因此在使用硫酸鎂時需遵從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