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專題報道
● 1906年,德國醫師阿洛斯·阿爾茨海默首次描述了一種以記憶、語言和社交能力逐漸退化為特征的疾病,即阿爾茨海默病。
● 1984年,旨在喚起公眾關注、推進醫學研究的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學會(ADI)成立。
● 1994年,ADI設立每年9月21日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 200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的主題仍然是“關注癡呆,刻不容緩”(no time to lose)。
在今年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來臨之際,我們精選了今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會議上關于本病預防和治療研究的新成果報告,本報記者還專訪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會長賈建平教授,在此一并奉獻給讀者。
盡管經過一個世紀的探索,我們仍未攻克這一頑疾,但各國學者從未停止對該病發病機制和防治手段的鉆研。我們堅信,終有一天,我們能在腦海中筑起堤壩,使美好記憶不再流逝。
預防癡呆癥 從改善生活方式開始
“我們也許對衰老、遺傳背景和家族史等危險因素無能為力,但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維持腦健康,推遲阿爾茨海默病(AD)的發生。”
—— 國際AD學會醫學與科學關系部副主席 威廉·蒂斯
1. 癡呆癥——孤獨生活的終點站
瑞典學者的一項研究提示,穩定的婚姻生活有助于維護腦健康,可能降低AD發病風險。
這是第一項針對中年人婚姻狀態與其晚年認知功能之間關系的研究。它納入芬蘭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衰老和癡呆癥(CAIDE) 研究中的1449名中年受試者。在21年后(1998年)再次評估時,有139名受試者被診斷患有各種形式的認知障礙,包括輕度認知損害(MCI,82例)和AD(48例)。
結果表明,一直與伴侶共同生活的中年人晚年發生認知損害的風險顯著低于單身、分居、離婚、喪偶等人群。校正教育程度、體質指數、膽固醇水平、血壓、職業、體力活動、吸煙、抑郁、載脂蛋白E(ApoE)狀態、年齡、性別等因素后,終生單身者和中年離婚者晚年發生癡呆癥的風險分別較始終與伴侶共同生活者高1倍和2倍,而最不幸的兩個人群是未到中年就喪偶和喪偶后未再婚者,他們晚年發生癡呆癥的風險較始終與伴侶共同生活者高5倍。
2. 早年勤于思考,晚年遠離癡呆
以色列學者在一項納入9000名受試者的研究中發現,中年階段在解決家庭和工作中各種困難勤于思考的人,晚年不易罹患癡呆癥。
該隊列來自一項關于以色列猶太族男性公務員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及危險因素的縱貫研究。研究者對受試者在面對家庭和工作中的困難時勤于思索、積極解決的程度進行分級(1-總是逃避困難,2-傾向于逃避困難,3-傾向于思考和解決問題,4-總是思考和解決問題),并在30年后評估其中1890名受試者(最后一次評估時平均年齡82歲)的認知能力。
結果有308人被診斷為癡呆癥,175人被診斷為“輕度認知損害(MCI)”,1407人無認知障礙。校正年齡、出生地區和社會經濟狀態后,對家庭生活難題的思索程度為1、2、3、4級者癡呆癥患病率分別為21%、18%、14%和14%;對工作難題的思索程度為1、2、3、4級者癡呆癥患病率分別為24%、19%、15%和15%。將兩組評分相加,根據總分值將患者分為4組,總分較高的三組受試者比總分最低的一組受試者癡呆癥患病率低30%~40%。
3. 代謝綜合征,既傷“心”又害“腦”
巴西學者研究表明,代謝綜合征(MS)與認知能力、計劃能力、神經運動功能較差和抑郁癥狀較重獨立相關。
MS是指一組心臟病危險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血壓偏高、高甘油三酯、血糖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偏低。有MS者易患糖尿病、高血壓和卒中,而這些疾病都增加癡呆癥(包括AD)的發病危險。
該研究納入422名健康的巴西老年(60歲以上)人,其中39.3%有MS。研究者用一系列量表評估受試者的認知能力、抑郁情況、計劃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探索MS對非卒中患者發生認知損害的影響。
研究表明,有MS者所有神經功能性量表的評分均顯著低于無MS者。這種差異隨受試者年齡增長而增大。有MS的老年人較無MS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高35%。
4. 癡呆癥危險因素 —— 關乎你我他
普通人罹患癡呆癥的許多危險因素和預測因素已被確認,但一組學者在對來自歐洲的9項關于癡呆癥危險因素的調查進行匯總分析后,發現與單個危險因素相比,某些危險因素的組合能更準確地預測癡呆癥的發生。
這9項研究共納入16261名年齡>55歲、無癡呆癥表現的受試者。研究者在基線時分析了各種潛在的危險因素,包括心血管疾患、內分泌疾患、抑郁、頭部創傷、攝入麻醉品或毒品(吸煙、吸毒和飲酒)、體力和智力活動、日常生活表現、ApoE基因型、與認知受損相關的主訴、認知測試的表現。
隨訪15年后,有1530名(9%)受試者被診斷為癡呆癥。最有預測價值的因素依次為決策(計劃)能力下降、(經測試證實的)記憶困難、記憶或認知障礙相關主訴、ApoE基因型、使用精神藥物、嚴重的頭部創傷、糖尿病、卒中、語言障礙。此外,日常生活能力差、吸煙、不飲酒、有高血壓病而不用藥物控制、教育程度低和女性性別均為隨訪期發生癡呆癥的獨立預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