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拉秀 邊愛云 姬俊芬
【摘要】目的就中風后遺癥的社區康復護理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本院 2011 年10 月~2012 年10 月所收治的62 例中風患者,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社區康復護理。結果 痊愈 31 例,顯效19 例,有效11 例,無效1 例。結論 中風后遺癥康復期護理成功的主要手段就是采取行之有效的功能鍛煉、飲食護理和心理護理。而能否順利開展康復期護理的關鍵就在于及時預防重癥患者的并發癥,盡量縮短康復期、減少致殘率、恢復肢體功能。
【關鍵詞】中風后遺癥;社區;康復護理
中風患者雖在急性期得到了積極的救治,挽回了生命,但大多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患者大約75%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如出現四肢抽搐、癡呆、半身不遂等情況[2]。
大量的臨床經驗表明,社區康復護理對于中風后遺癥的療效較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1 年10 月~2012 年10 月所收治的62 例中風患者,男35 例,女27 例,年齡最大72 歲,最小38 歲。其中腦出血18 例,腦梗塞44 例;腦卒中診斷標準均按1995 年10 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進行診斷,并通過顱腦CT 掃描證實[3]。
1.2 康復護理方法
1.2.1 飲食指導重視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飲食上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原則,為了降低血壓,可多食用富含鉀的食物(如馬鈴薯、甜薯、毛豆、菠菜、桃、香蕉、橙等),每日再攝入一定的鈣、鎂元素,可多食薯類、香蕉、蔬菜、海藻、粗糧、堅果等,少食葷菜、蹄、皮、肥肉,多食適量的瘦肉、豆類、魚禽蛋、奶類;便秘者宜食高纖維素食物,如蔬菜、水電等;高脂血癥者忌食動物內臟,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膽固醇高的食物;注意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燒烤烹調;忌肥甘甜膩、辛辣、過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伴有高血壓者應低鹽飲食,把食鹽量降至每天6g 左右,戒煙酒,合并肥胖者要減肥控制體重等[4]。
1.2.2 日常生活指導應讓中風后遺癥患者能夠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給患者安排方便、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能給患者帶來較佳的舒適感,也能避免患者出現沮喪、煩惱、心身疲憊感。同時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耐心指導,如調整體位、使用便器、洗漱、飲水、進食、擦身等[5]。
1.2.3 康復教育對患者及其家屬通過定期康復指導、免費贈閱實用讀物、網絡宣傳等方式普及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栓等方面的預防知識。
堅持服藥,加強鍛煉在中風的康復期,可在醫生指導下,少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及活血化瘀的中西藥物,以減少血小板聚集和增進正常的血液流動,并應結合自身情況,開展適當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6]。
1.2.4 功能鍛煉每天都應指導患者進行大小關節屈伸轉動、抬腳、伸手等活動,逐漸下蹲、行走、站立、起坐,待患者的關節功能和肌力功能得以好轉后,可讓患者練習翻書報、用匙筷、扣鈕扣、捻動、抓握等精細動作。與此同時,患者在病情得以較大程度好轉后,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身體情況進
行一定量的體力活動和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柔軟體操、散步等,切忌不能進行登山、跑步之類的劇烈運動。
1.2.5 心理護理抑郁是中風后患者常見的心理疾病,其會莫名地出現郁悶或憂傷等低落情緒,發生率為25%~60%。同時,對周圍人群的態度特別敏感,若領導、單位同事、親人、醫務人員過于冷淡時,其就會有強烈的無助感和孤獨感,若過于關心時,又會覺得生己命不長,出現悲觀抑郁心境。在這種情況下,對中風后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要對患者恐懼、絕望心理予以積極、主動疏導,通過撫觸、握手等形式給予相應的心理支持,同時要多鼓勵患者。護士要真誠關愛患者,對其個人尊嚴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使患者恢復希望、自我價值、自信心和自尊心。
1.3 療效評定痊愈:記憶力恢復較好,語言清楚,肌力恢復正常,能獨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顯效:
語言較清利,肌力恢復4~6 級,能扶杖行走,生活大部分能自理;有效:能說簡單詞匯,肌力恢復3~4 級,獨立坐穩,無肌萎縮;無效:癥狀較重,有肌萎縮。
2 結果
痊愈 31 例,顯效19 例,有效11 例,無效1 例。
3 體會
中風又稱為腦血管意外或腦卒中,其病情兇險,病死率、致殘率較高。目前,針對此病尚無特異性手段。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腦缺血而導致出現一系列生化級聯反應[7],最終引發缺血癥狀,導致神經元凋亡,造成腦部功能障礙,而中風后遺癥的康復治療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必須要有心理準備,長期堅持,才能降低致殘率,促進患者早期功能的恢復。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有高度責任感和同情心,向其講解康復期護理的重要性,幫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積極配合。總之,中風后遺癥康復期護理成功的主要手段就是采取行之有效的功能鍛煉、飲食護理和心理護理。而能否順利開展康復期護理的關鍵就在于要及時預防重癥患者的并發癥,只有合理運用上述措施,才能盡量縮短康復期、減少致殘率、恢復肢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