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朱萍 實習生: 周睿
9月8、9日晚間,魯抗醫藥連續發布關于轉讓子公司菏澤魯抗舍里樂藥業有限公司(下次菏澤公司)相關事宜的公告。據了解,魯抗醫藥為轉讓菏澤魯抗進行過兩次掛牌,次無人問津,第二次僅征集到一個受讓方,終將原1900萬元收購的菏澤公司 75.74%股權,以1000元的價格轉讓。
魯抗醫藥稱通過掛牌轉讓,可有效防止資產進一步貶值,有利于本公司資金的回籠,符合企業的長遠發展方向。
北京鼎臣醫藥咨詢管理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菏澤公司屬于重污染企業,改造成本高,主要產品市場亦堪憂,此次魯抗醫藥的轉讓可以說是“甩包袱”。“在環保管理趨嚴、限抗令升級的情況下,包括魯抗醫藥在內的抗生素藥企都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誰轉得早誰就更有可能生存下去。”
1900萬買入1000元甩賣
魯抗醫藥是我國有傳統四大抗生素企業之一,主營抗生素原料藥,制劑藥品等。菏澤公司則成立于1997年,注冊資本5495.69萬元,經營范圍為獸用預混劑(鹽霉素、黃霉素)的生產,當時經評估后全部資產總價值為5987.72萬元,凈資產3117.72萬元。
2008年2月,魯抗醫藥發布公告稱,因獸藥板塊市場需求較為旺盛,但獸藥生產面臨產能不足的局面,遂以1900萬元的價格從山東民生煤化有限公司手中收購菏澤舍里樂75.74%的股權。
但事與愿違,這8年來菏澤公司財務狀況表現慘淡,據魯抗醫藥近期發布的2016年中報顯示,菏澤公司上半年凈利潤為-867.24萬元,同比上期減少80.3%。
為避免資產進一步“縮水”,盤活現有存量,魯抗醫藥決定將轉讓。
2016年5月24日,魯抗醫藥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次以1850.45萬元的掛牌價格轉讓所持有菏澤公司75.74%的股權、1850.45萬元債權,未征集到意向受讓方后,又于7月21日第二次以1140.83萬元的價格掛牌轉讓。
終自然人張萬力通過公開摘牌方式獲得菏澤公司75.74%的股權及債權,其中股權轉讓價格為1000元人民幣,收回債權1216.77萬元人民幣(首期30%轉讓款已于近日到位,其余 70%兩年內付清)。
繞不開的環保問題
菏澤公司除了產品等問題,其中環保的問題更為凸顯。2013年山東省環保局明確將菏澤公司排污列入監視名單;自2014年4月因環保不到指標被迫停止生產2年,單一而老舊的生產設備均處于閑置狀態。2015年菏澤市環保局又將其列為涉水企業納入重點監管范圍。
事實上,魯抗醫藥及其旗下其他子公司環保問題也是廣受詬病,亦多次領到罰單。
如2013年12月30日,魯抗醫藥控股子公司山東魯抗生物制造有限公司因“違反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有關規定”等,被環境保護部通報,并要求整改且罰款3萬元。
2014年12月25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曝光魯抗醫藥旗下參股公司山東魯抗中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大量偷排抗生素污水,抗生素的濃度超自然水體萬倍,污水中的一些數據在第三方運營公司的幫助下進行造假。
2016年5月,魯抗醫藥收到山東省濟寧市環保局行政處罰決定書,因魯抗醫藥所屬動力車間鍋爐二氧化硫超標問題,根據《大氣污染管理條例》的規定,決定給予魯抗醫藥1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
魯抗醫藥遭遇的環保問題實際也是抗生素行業的一個通病。如哈藥集團下屬企業哈藥總廠2004-2011年由于異味問題多次被曝光;華北制藥也因異味受到群眾投訴而被環境保護部點名。
限抗令下的轉型
此次的轉讓,對于魯抗醫藥來說,無疑是折本甩掉了一個“包袱”,但與其他抗生素企業一樣,魯抗醫藥仍面臨不少發展難題。
整個醫藥行業目前面臨一致性評價、低價競標、醫保控費等問題,而抗生素企業還面臨國家日益趨嚴的“限抗”政策,抗生素市場發展遇到了瓶頸,國內主要抗生素制藥企業如哈藥集團、華北制藥等都出現了銷售下降甚至虧損的現象。
自2012年限抗令發布以來,大多抗生素原料商與制藥商面臨困境。而近年來政策又有收緊的趨勢。2016年8月25日,國家衛計委、國家發改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業界認為其標志著“限抗令”進一步全方位升級。
多家上市公司業績亦受到影響。如濟民制藥2016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796.53萬元,同比減少7.07%;實現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281.8萬元,同比減少42.73%。
史立臣坦言,自限抗令以來,很多抗生素企業都在進行轉型,因為不轉型就是等死。“在環保管理趨嚴、限抗令升級的情況下,包括魯抗醫藥在內的抗生素藥企都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誰轉得早誰就更有可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