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馬斯洛需求理論耳熟能詳,他告訴我們人類需要什么,可我們更想知道客戶需要什么;蛘撸覀兡芤虼祟A測什么?
我們可以提問,馬斯洛給了我們一個工具,是不是漏掉了使用說明?從生理(體)與安全,到社交和尊重,再到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類需求弄得清晰明白,可是這個模型的適用范圍和制約因素是什么?我們就像是擁有高鐵,卻沒有運行的軌道;有了一輛特斯拉,卻沒有充電樁;有了一顆種子,卻沒有相應的土壤和氣候條件。
客戶洞察與馬斯洛需求理論有什么關聯?為什么大客戶會表現出無欲無求?我們得到了馬斯洛需求模型,究竟錯過了什么?“
1
需求模型本身
馬斯洛需求模型,估計不知道的人少。就算現在不知道,馬上也可以知道,不難。不在這里科普了。我想問的是,多少人用過這個模型?在客戶那里用過嗎?在老板那里用過嗎?估計多半沒有,這就是問題所在。
換一個問法,如果我要是問大家有沒有在談話中提到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恐怕很多人都提到過。再進一步提問:在你提及這個模型的時候,你是用來解釋某種現象,還是用來預測人的行為?目測下來,用來解釋的居多吧。
客戶洞察與馬斯洛需求模型所關注的,是同一個方向。有關客戶洞察的研究沒有盡頭,圍繞馬斯洛需求模型的爭論也從未停止。我們不是要去湊這個熱鬧,這里就這個模型的實際功能,來探究客戶洞察的角度和方法。
從本質上來看,馬斯洛需求理論是對人類需求的一種深入的探索,實際上也推進了人類對自身的了解。爭論的存在,說明在使用理論的實際效果上,還存有疑問;蛘哒f,在洞察人類需求的方法論上,還存在不一樣的地方。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爭論總是好事,爭論也說明這本身就是熱點。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到底說了什么呢?他說人的需求是分層級的,是有先后次序的。任何一級的需求是以上一級需求為前提的,就是說前一級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不會想到滿足更上一級的需求。這些道理,聽起來有道理,可是總覺得哪兒不對。
如果把鏡頭拉回到我們這些做銷售的人,我們該怎么使用這些工具呢?這些理論給了我們什么啟發或者提示呢?如果馬斯洛理論非常簡明好用,而且一用就靈,那么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交易,就變得簡單多了,而事實上不是。不過,這是好消息,說明人類的需求沒有那么顯而易見,還需要真正的專業的銷售人的存在。
銷售這種事情,就像呼吸一樣,誰都能做,但是出色的并不多。如果人人都知道客戶的需求,只要按圖索驥照去滿足就行了,銷售人的真正價值還如何體現呢?銷售人的門檻不就消失了嗎?事實上這道門檻還在,甚至很高。差別,恰恰體現在如何洞察客戶的需求。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原教旨,人的需求是梯次展開的,生理和身體需求迫切。身邊是有這樣現象的,否則怎么會有飲鴆止渴這一說呢?說明身體(理)的需求,比起安全感還要來得迫切!
可我們也會發現,一個人明明很渴,但在一些場合卻會說”不渴,不渴“;一個人明明很需要坐下休息,人家讓他坐時,卻又會說”不坐,不坐“,說自己”站習慣了“。這是為什么?還有,老話說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可照樣有人坐懷不亂,我是信的,要么因為不敢,要么別有原因。這些現象能說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不準嗎?或者,準嗎?好像都不行,因為人的需求還是在那里的,只是可能被壓抑了,或者,被隱藏起來了。
2
需求與需求的表達
如果非要給這些現象一個解釋,我認為:需求與需求的表達,是兩回事。需求也許存在,但是有什么要素干擾了需求的表達。我們怎么知道對方藏了哪些信息呢?既然不知道,那么知道人的需求模型又能怎么樣呢?所以,要設法弄清楚干擾需求表達的要素才是。
在這里和大家探討三個發現,這三個要素影響一個人需求的表達,即:
習慣
環境
角色
干擾:習慣
年輕的時候,等不到吃飯的時候就餓了。那個時候,我們吃飯就是因為餓了。待到年長,到了吃飯的時候,也未必餓。這個時候吃飯,就是因為習慣。
我們都說人是習慣的動物。也有人說,人是會思考的感性動物,依著習慣做事,不講道理。這說明,習慣已經成了人性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忽視人的習慣,對人性的了解就不完整。
客戶有習慣嗎?答案是肯定的?晌覀兛吹靡娍蛻舻牧晳T嗎?答案是未必。這是什么原因呢?簡單直接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考核這個,不輔導這個,不培訓這個。因為我們很忙,忙著講道理,講學術道理,講關系道理,講專業道理。確切地說,我們習慣了對客戶的習慣視而不見,卻竭力要從人性的角度洞悉客戶需求,無非在緣木求魚而已。
第二干擾:環境
環境,又可理解為場合,或者場景。人不會跟自己客氣,客氣總是發生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有人出去吃飯,往往回家還要再吃一頓,這就可能是因為環境影響了食欲的滿足。
各種裝,就是環境影響了需求的表達。這與馬斯洛需求理論是不是準確沒有關系,而是需求的表達是不是充分而已。很簡單的道理:人在公眾場合,與在自家的臥室里表現當然不同。
領導表現清廉,與內心的需求沒有關系,畢竟安全么。有人說不對,這是領導人品好。人品,首先表現為一整套的行為規范,并且這些規范已經深入到骨子里,成為一種新的本能,外在表現為一種習慣,有了這種習慣,無論處在什么環境,行為都表現為高度的一致性,才是人品。只不過,很難驗證,唯有時間。
環境因素其實很好理解,這里不多說。比如一場重要的談判,如果在不同的地方,或者不同的場合發生,結果往往不同。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很多持久的關系,是在和客戶一起出差的旅程中建立的。說明有些環境壓抑需求,有些環境有助于釋放需求,總之,環境要素對需求表達的影響,不可忽視。
第三干擾:角色
角色意識越強,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就越是不能驗證,為什么?
融四歲能讓梨,千古傳頌,孔融也成為禮貌和無私的代名詞,很小的孩子都知道這個故事。這些教育的方向,實際上加強了孩子的角色感。而角色感越強,對需求表達的影響越大。
一個膽小的女人,一旦成為母親,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勇敢而無畏。
一個摔倒的孩子,本能就想要哭出來,耳邊響起”男子漢不哭“的提醒,可能馬上就忍住不哭。
在坎貝爾的《千面英雄》里,無論多么柔弱,或者有多大的缺陷,只要變成了主角,必然志向非凡。這就是角色的力量,大到足以影響需求的表達。
排除習慣,環境和角色因素,赤裸裸面對自己,人類的需求才會毫無遮攔的表現出來。這在我們的客戶那是,幾乎是不可能的。
正因為如此,洞察客戶需求的時候,我們需要參照更多的情境因素,再對照馬斯洛需求論,才能更加準確地進行客戶洞察。
3
如何尋找客戶需求
當我們考慮客戶需求的時候,究竟可以具體到哪些領域去尋找呢?老是這么馬斯洛怎么找到相對個性的需求呢?分享三個層級的需求。
層:財務需求
財務需求是直白的,是公司或者部門的明確要求。正因為財務需求是直白的,所以不能想當然,因為每家公司或者每個部門的財務指標并不相同,或者不是同等重要。
多數需要達成銷售指標,同樣是銷售指標,也有發貨和純銷的不同;同樣是銷售指標,有增長和市場份額的不同,有增長率和貢獻率的不同;有的還考核利潤,有的考核利潤率,看似差別不大,卻在提示公司或者部門的管理方向的不同。
如果要了解客戶,直接的方法是看他所在的單位考核什么財務指標。這么顯眼的需求領域,一定可以帶來很多的啟發,卻往往被忽略。甚至,身在其中的客戶,也未必真正參透公司考核這些財務指標的真正意圖。
第二層:戰略需求
很多人聽到戰略就暈。無論如何戰略需求的確不像財務指標那么實在,可是只要你深刻領悟了客戶的財務指標之后,只要問一個問題:這些財務指標如何持續達成呢?只要問問持續性達成財務需求的保障,就打開了戰略需求的要沖。
為了確保這些財務指標將來還能夠達成,他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樣的架構?什么樣的客戶類型和分布?資源分配會做什么樣的傾斜?會有哪些結構性連續性的活動?或者,需要哪些產品線來支撐所有這些指標的達成?
弄清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讓客戶自己都會有些吃驚。所以,真正的需求,連客戶本人也未必清楚,需要共同來發現。
第三層:個人需求
個人需求就更切題了,本文開頭的討論都是個人需求以及需求的表達。如果說財務需求是公開的,戰略需求顯得隱蔽,而個人需求就更加私密。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難。
照理說,個人需求是服從組織需求的,至少應該是統一的,否則什么叫齊心?什么叫忠心?也經常聽到公司的老板要求下屬站在他的角度看公司,這的確是很難的。就像爬山,每個高度看到的風景都不一樣,很難要求一個尚在山腳的員工,擁有山頂的視野。
單就個人需求而言,還有兩層,一個是角色需求,一個是自我需求,不要混淆起來。角色的需求,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1) 緊急和重要的分離。
人們往往被眼前的緊急事務所困住,而重要的事情被深埋在忙碌的塵埃中,難見天日。這樣一來,我們會發現客戶的行動往往是反應式的,是來料加工式的。救火模式,讓自己焦頭爛額,不堪其苦。
如果客戶更加從容,更有計劃性和節奏感,那一定是能夠把緊急與重要事務截然分開的狀態。
2) 紅海與藍海的對接。
每個人都會估計手頭的事情,只不過因為了解很多,已經發現了很多枯燥無味,了無新意而已;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構想更新的領域以備將來去進駐。結果,看得見的眼前枯燥無味有競爭,看不見的遠處世外桃源卻沒有wifi可用。這是洞察客戶角色的第二個方面。
3) 現狀與期望的過渡。
很多人都會困于現狀,在等待未來,因為所有現實的未來,都需要占用現在的資源。如果客戶愿意和你分享自己在長短期業務的對接和過渡,那么資源的分類和分配就成了必然的話題,合作也成了靠譜的選擇。
終,滿足客戶的需求,會發生什么事?答案是日程改變,即日常的安排會發生變化。日程終會發生什么變化,才是我們的目的?這樣的變化對客戶的需求而言,是如何縮短期望與現實之間差距的?為此,他會付出什么成本?
4
總結一下
需求與需求的表達不同,表達需求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即習慣,環境和角色。要探詢客戶需求的領域,從三個層面來入手,即財務,戰略與個人。說到個人需求,又有角色與自我需求的不同,而角色需求則更加實際一下,比如緊急與重要的分離,紅海與藍海的對接,現狀與未來的過程。終,客戶的日程改變,就不只是需要一個理由,還需要一個改變的環境氛圍。
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實際上揭示的是人類的深層需求,即自我層級的需求。而這個層級的需求表達,卻受到更多表層因素的影響,比如習慣,角色和環境。
來源:醫藥代表 仲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