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腫瘤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據《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數據》相關報告預估,2015年我國癌癥總發病429.16萬例,總死亡281.42萬例。相當于平均每天有1.2萬人確診患癌,每天有7500名病人因患癌死亡。幾乎22%的全球新發癌癥病例出現在我國,27%的癌癥死亡病例在我國。而我國腫瘤5年生存率為30.9%,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肺癌和胃癌位居全國癌癥發病及死亡的前兩位。
今年4月15~21日是第22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腫瘤專家提醒,得了腫瘤并不可怕,正確認識和對待腫瘤,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并及早規范治療,才是科學抗癌應有的態度和做法。
早發現高危人群須適時篩查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吳煜指出,我國腫瘤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相比國外差很多,而是由于對早期篩查的不重視,導致我國癌癥患者發現癥狀就診時大多已是中晚期,失去了獲得治愈的機會,導致我國癌癥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加。其實腫瘤可防可治,高危人群適時篩查有助于腫瘤的早發現和早診早治,進而有助于提高腫瘤的。以胃癌為例,早期能發現的話,(5年存活率)能高達90%;而乳腺癌早期發現的話,達70%~90%。
癌癥高危人群包括,有惡性腫瘤家族史(三代以內直系或旁系親屬);有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大量吸煙酗酒、過度勞累、嚴重偏食等);職業因素(如長期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生存環境污染(化學、重金屬、核污染等);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人乳頭狀瘤病毒、幽門螺桿菌感染、艾滋病病毒等)。普通人重視每年的定期體檢、生活中及時發現癌癥早期預警信號、高危人群及時篩查等方法有助于癌癥的早期發現。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保處處長、胃腸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冷家驊介紹,英國和美國的研究結果顯示,早期篩查、早期干預可以使結直腸腫瘤的發病率下降20%以上,并可降低53%的死亡率。結直腸腫瘤篩查手段包括纖維結腸鏡、乙狀結腸鏡、便潛血檢測、活檢等。其中為準確的是纖維結腸鏡檢查,但腸鏡對操作者技術水平要求高,醫療花費高,患者耐受性差,因此整體的依從性很低;便潛血檢測特異性較差,但價格便宜、操作簡單,采用標準化的試劑盒來化驗,結果確切,可在大范圍人群內開展,可及性明顯優于腸鏡。可根據人群的特征及危險因素的差異進行個體化的篩查工作。一般人群年齡50歲以上建議進行腫瘤篩查,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腫瘤家族聚集傾向的人群、西式飲食結構(高脂高熱量飲食,大量紅肉及加工肉攝入等)、肥胖、高齡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適當提早到40歲開始進行篩查。
冷家驊提醒,這里尤其需要關注的是,結直腸腫瘤中約有10%的患者為家族遺傳性腫瘤。如家族性息肉病、Lynch綜合征等,此外高達20%的患者有一定家族集聚特點。這部分患者雖然比例較少,但可以通過家族譜系分析、基因檢測、基因咨詢等方式了解自己的腫瘤易感性,有目的地進行早期篩查和干預,從而有效避免腫瘤的發生。即便無法逆轉,也可以通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明顯改善疾病的進程。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Lynch綜合征患者甚至可以通過早期的藥物干預,如口服阿司匹林等做到腫瘤的一級預防,有效地減少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早診早治專業問題要相信醫生
冷家驊介紹,腫瘤的診斷手段包括體格檢查、生化血液檢驗、影像檢查等。對于結直腸腫瘤來說,腸鏡檢查、活檢病例進行病理檢查是確診的金標準。通過上述檢查的有機結合,可以系統性描繪出腫瘤的形態。一個系統的診斷結果既包括了腫瘤的部位、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又有詳細的腫瘤病理類型和分期等信息。
吳煜介紹,腫瘤的治療方式有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后者包括化療。手術是達到治愈的主要手段。不能手術治療的,放療;化療則多適用于晚期患者,以及對化療敏感、有體力耐受者。其他治療方式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近年來也備受矚目。靶向治療根據基因突變的種類,找準“靶點”,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
癌癥并不是一朝一夕發生的,癌癥治療也不能一蹴而就。專業的問題應交給醫生,并充分相信醫生。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及個人身體情況等綜合考慮,制定出推薦的治療方案供患者選擇。吳煜介紹,中醫治療腫瘤主要在3方面,一是患者手術后的扶正治療;二是配合放化療治療,減輕放化療以及靶向藥物治療中的的副作用;三是讓晚期腫瘤患者減輕痛苦,比如癌痛、惡心、嘔吐、便秘、厭食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于腫瘤的治療現狀,冷家驊說:“腫瘤的治療目前是精準醫學的時代,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生物信息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在醫患充分溝通參與的情況下,根據個體的特征和腫瘤的共性采取‘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策略。治療過程中以多學科團隊的模式,通過系統性評價和整體規劃治療,不斷提高診療水平。同時營養、心理、康復、姑息等腫瘤治療的維度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積極參與學做聰明的患者
冷家驊指出,患者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未病時遵循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參與健康體檢。患病時要懂得放下否定、憤怒、拒絕、懷疑、沮喪等不良情緒,接受現實,堅定與癌癥抗爭的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必要條件之一。
患者經常感到迷茫和無助,總結起來應該做的事情首先是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選擇具有良好素質的主診醫生,建立醫患間的信任并遵從醫囑。冷家驊指出,患者要積極參與“醫患共囑”的過程。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及腫瘤具體情況給出個體化、綜合化治療方案,給患者幾種選擇,其中包括優方案的推薦。并建議患者咨詢專科醫生以及通過正當途徑查閱相關的資料,對患病原因、治療方案以及不良反應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個過程中不妨參考“第二意見”,也就是參考不同醫療機構不同專家的意見,與醫生充分溝通,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個體化條件,做出適合自己的、合理的治療選擇,并配合醫生積極完成規范治療的整個過程。不能因為猶豫不決而導致耽誤治療,更不能把大量精力浪費在去尋找所謂“神醫”“神藥”上。
癌癥的發病不僅與基因有較大關系,生活習慣及環境影響因素也較大。因此吳煜建議,生活中,聰明的患者懂得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積極生活,情緒樂觀;飲食上,多吃新鮮水果,如十字花科的蔬菜,如大白菜、蘆筍、菜花、香菇、木耳等;并注意避開危險因素,如戒煙限酒,不吃霉變食物,避免職業傷害接觸有毒有害物質,避免感染等。
癌癥十大預警信號
①乳腺、皮膚、舌或身體其他部位有可觸及的或不消的腫塊;
②疣(瘤)或黑色痣明顯變化(如顏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癢、脫毛、滲液、潰瘍、出血);
③持續性胃腸道消化不正常;
④吞咽食物時有哽噎感、疼痛、胸骨后悶脹不適、食管內有異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⑤耳鳴、聽力減退、鼻塞、鼻血、抽吸咳出的鼻咽分泌物帶血、頭痛、頸部腫塊;
⑥月經不正常的大出血,月經期外或絕經后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接觸性出血;
⑦持續性嘶啞、干咳、痰中帶血;
⑧原因不明的大便帶血和黏液以及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原因不明的血尿;
⑨久治不愈的創面或潰瘍;
⑩原因不明的較長時間體重減輕。
發現有任何上述癥狀者,應立即去醫院檢查,排查癌癥可能。
文/中國醫藥報記者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