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23日,在美國波士頓的彼得·布倫特·布里漢姆醫院,約瑟夫·穆瑞、約翰·梅瑞爾和哈特維爾·哈里森醫師在一對同卵雙胞胎之間進行了
腎移植,移植的腎臟存活了8年。這次手術被后人視為現代
器官移植的開始。最近,《紐約時報》、路透社、《華盛頓郵報》、《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權威媒體和專業雜志紛紛發表專文,紀念這一現代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誕生50周年。
器官移植的嘗試早就開始
雖說現代器官移植是20世紀人類醫學史上的最偉大進展之一,但是人類器官移植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18世紀后期,近代器官移植研究開始,有“外科之父”美譽的英國醫生約翰·亨特在人身上成功地替換了前磨牙。但是,早期的器官移植嘗試因為種種原因,大多都以失敗告終。
自從約瑟夫·穆瑞等人取得成功后,器官移植開始變得越來越成熟。1963年,美國的托馬斯·斯塔瑞教授在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例肝臟移植,這一手術同樣受到了后人的景仰。同年,美國的詹姆斯·哈迪醫生做了第一例肺移植。1967年,南非的克里斯蒂安·博納德博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196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瑞茲等人進行了第一例心肺聯合移植。時至今日,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設備的改進,腎、肝、心、肺、骨髓及小腸、關節、甲狀旁腺、胰腺、骨髓的移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我國腎移植數量僅次于美國
那么,器官移植發展至今,究竟達到了什么水平,還存在哪些不足?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冷希圣教授。
冷教授說,由于器官移植技術、移植免疫基礎研究以及各種免疫抑制劑的發展,器官移植已成為治療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療手段。估計到2003年,全球器官移植已突破百萬例。
我國的器官移植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1960年,吳階平教授開展了國內首例腎移植。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器官移植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國際上開展的各種器官移植我國都已開展,雖然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但在一些先進的移植中心,某些器官移植已接近或達到國際頂尖水平。據統計,我國腎移植數量僅次于美國。
器官移植有三大障礙
雖然發展趨勢良好,但冷教授也談到了阻礙器官移植前進的一些問題。首先是人類器官越來越不能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據統計,截至2002年11月20日,美國有超過8.6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而能提供的器官僅有約2.5萬個。其次是經費的短缺,嚴重妨礙著器官移植的發展。以我國的肝臟移植為例,移植第一年就需要醫療費用約30萬—40萬元,以后服用免疫抑制劑每年需要10萬元左右的費用,這無疑會將經濟不寬裕的患者拒之門外。第三,有很多患者因為排斥反應而存活時間不長。同時,接受移植的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會導致患惡性
腫瘤的幾率增加,使生活質量下降。
針對上述問題,現在主要的解決之道有兩條:一是研發更加有效、經濟的抗排斥反應藥,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進展。另一條就是人和動物之間的異種器官移植。如果它能大規模應用,將徹底解決器官不足的現狀,并且延長移植器官存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滿足人們對器官移植的“終極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