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克羅恩病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反復發作和非特異性的透壁性炎癥, 病變呈節段性分布, 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以末端回腸最為常見,結腸和肛門病變也較多。類克,又名英夫利西,可用于治療克羅恩病及潰瘍性結腸炎,也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強直性脊柱炎,牛皮癬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本文應用類克治療克羅恩病,效果良好,現將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保袄茫幕颊咧,男7例,女3例,年齡19~51歲(中位年齡27歲)。病程31~120月(中位病程66月)。病變部位:回結腸型5例,結腸型4例,小腸型1例。疾病行為:非狹窄非穿通型6例,穿通型4例;顒有裕茫幕颊撸咐,其中4例伴有瘺管;緩解期CD患者2例,但內鏡檢查腸道存在頑固 性潰瘍,其中1例反復下消化道出血,手術后無緩解,1例并發腸病性外周關節炎。
1.2 用藥劑量與方法
在第0、2、6周分別給予劑量為5mg/kg的IFX靜脈滴注(每次滴注時間不少于2h)作為誘導緩解治療,隨后每隔8周給予相同劑量維持治療,在每次滴注過程中及結束后至少2h密切觀察有無不良反應發生并記錄。為預防輸液反應,在每次輸注IFX前肌注地塞米松5mg。治療前已在接受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及)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繼續原來治療,在取得臨床療效后視臨床反應將激素逐步減量至停用,免疫抑制劑則維持治療。
2、結果
治療前10例患者的CDAI評分為197.7±85.6,治療2周后為137.8±80.2。在隨訪過程中,患者的CDAI評分總體呈逐漸下降趨勢,治療觀察結束時患者的CDAI評分為127.5±95.
。,治療后較治療前CDAI平均下降70.2±36.2,總體活動度降低(P<0.05)。治療2周時,8例活動性CD患者5例有效,其中1例瘺管型CD患者瘺管愈合,1例腸病性外周關節炎好轉。在隨訪過程中,1例因嚴重不良反應于第2次給藥后停藥;2例于第2次給藥后自行停藥;4例因經濟情況于第3次給藥后改為免疫抑制劑維持。治療觀察結束時,8例活動性CD患者2例有效,4例緩解,緩解率為50%;2例緩解期患者仍維持緩解,1例腸病性外周關節炎癥狀消失,1例以反復下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者,隨訪30周無再出血。
5例患者于IFX治療前已在接受激素(強的松20~40mg/d)治療,其中3例用IFX治療后開始逐漸減量;經過4~8周后停用激素,2例在隨訪結束時仍在使用。3例合用硫唑嘌呤維持治療。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心臟衰竭的患者、對英夫利西或任何蔗糖、磷酸鈉產生過敏者以及對鼠蛋白質產生過敏者都應該慎用類克,以免發生不良反應或副作用。
參考文獻:董烈峰《英夫利西治療克羅恩病10例臨床分析》《四川大學學報》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