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體活性的動物蛋白。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漿中,也見于其他體液、組織和一些分泌液中。人血漿內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數存在于丙種球蛋白(γ-球蛋白)中。免疫球蛋白可以分為IgG、IgA、IgM、IgD、IgE五類。
免疫球蛋白是一類具有δ鏈的親同種細胞抗體,是參與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和濕疹等發病機制調節的主要抗體。自1966年日本學者Ishizaka發現IgE以來,有關IgE的研究已取得重大進展,并先后在肥大細胞、嗜堿細胞、嗜酸細胞和巨噬細胞表面發現了IgE受體,還分別從各種過敏性疾病患者包括過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分離出針對多種花粉、塵螨、霉菌和動物皮毛的特異性IgE,近年證實許多細胞因子如IL-4、γ-干擾素均參與了IgE合成的調節。IgE抗體既能啟動速發相過敏反應,也可誘發遲發相過敏反應。
免疫球蛋白的使用誤區:
誤區一:給乙肝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來預防母嬰傳播
1.給乙肝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有可能導致乙肝病毒變異,產生乙肝病毒免疫逃逸株,如果該免疫逃逸株在人群中傳播,現行的乙肝疫苗將無法預防,因此是比較危險的。
2.給乙肝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有可能在乙肝孕婦的體內形成乙肝病毒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而這種免疫復合物有可能對孕婦存在潛在危險性,因此從安全、經濟方面考慮,是不建議乙肝媽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
誤區二:單純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來預防嬰兒感染乙肝
在新生兒出生后12小時內應盡早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微克重組酵母或20微克乙肝疫苗,即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給新生兒聯合免疫,再按照0-1-6月的標準來接種,可有效阻斷乙肝母嬰的垂直傳播。
誤區三:乙肝免疫球蛋白做為治療乙肝的藥物來使用
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療乙肝藥物,盲目將乙肝免疫球蛋白作為治療乙肝的藥物來使用,是不可取的,因為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可以在短時間內將乙肝病毒指標全部轉陰的,并且乙肝免疫球蛋白僅有預防而無治療作用,雖然乙肝免疫球蛋白含有高效價的乙肝表面抗體,能與相應抗原專一結合起到被動免疫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中和人體中的病毒抗原,但對于乙肝患者游離在血液中和存在于肝組織中大量的乙肝病毒而言,乙肝免疫球蛋白也只能是鞭長莫及。
免疫球蛋白的副作用:
1.疫苗可能接種失敗,給母腎的功能增加壓力。
2.可能會使乙肝病毒發生變異,給治療帶來困難。
3.可能會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有潛在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