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藥所致肝損傷約占臨床藥物性肝損傷總病例的4.8%~32.6%。在日前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12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上,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劉平教授提醒公眾注意中藥肝損傷的問題。
劉平教授指出,對中藥可能造成的藥物性肝病必須有充分認識。
究其原因,除了培植藥材中農藥的殘留和品種混淆以及亂用、誤用等因素外,中藥本身的毒副作用也不可忽視。由于肝臟是主要的生物轉化場所,因此容易受到植物藥的損傷?蓪е赂螕p傷的中藥既有與化學藥肝損傷的類似之處,也有中藥的某些作用特點,比如何首烏、蜈蚣粉、金不換等,可能會引起免疫變態反應導致急性肝炎,其特點是潛伏期通常較短;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蒼耳子等用于抑制免疫反應、抗風濕的中成藥所引發的肝損害則常表現為中毒性肝壞死。
同時,對中醫藥的認識存在誤區也在某種程度上為中藥傷肝“推波助瀾”。如“天然藥物無毒性”的宣傳誤導使有的人將中醫藥作為保健品長期服用,出現毒副作用則是必然的。實際上歷代本草、醫書及現代教科書都對此有明確論述,如破瘀散結的中藥就不宜久服,久服易傷正氣。另外,沒有按照中醫藥辨證論治的基本特征使用中藥或中成藥,藥物制劑及原生藥的質量控制不佳,亂用、誤用或劑量過大等因素也不容忽視。
劉平教授認為,中藥引起肝損傷應引起充分重視,做好細致的臨床觀察及有關資料的收集,及時發現、處理并積極做好預防工作;應用中成藥應注意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特點,藥隨證變;加強中藥生藥及其制劑的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