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家王陣英說:以食物作藥用“性最平和,味不惡劣,易辦易服”,因為食療可以排內邪、安臟腑、清神志、資助氣。根據祖國醫學理論結合現代醫學觀點,可以認為食療是人體自我調理最基本的措施。
中醫認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現代觀點則認為,如能針對自身疾病和營養情況選擇補充食品,往往勝過吃藥。如吃麥麩、蠶蛹能防治腳氣病,吃海帶、昆布防治甲狀腺腫,吃動物肝臟防治夜盲癥。中醫有“以臟養臟”、“以類補類”的治療方法,如用豬血、羊肝治貧血,豬腎治腎虛腰痛,豬骨髓補腦益智,胎盤粉增強人體抵抗能力。而米面果菜更是人體日常生活所必需。各種食品都有將對人體的某種器官發揮一定的作用。如米面均有補脾、和胃、清肺之功;黑芝麻有補血、生津、潤腸、烏發等作用;荔枝能補氣養血,益人顏色,還能增強神經系統功能等。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寒、熱、溫、涼四氣。熱性疾病可用梨汁、藕汁、西瓜汁清熱并利尿;腹脹、喉痛可用蘿卜,甘草來防治;一切虛寒之體可用蔥、姜、紅糖湯溫中散汗;用辣椒、生姜通陰健胃;胡椒、茴香治胃寒腹痛。一般認為,米面肉蛋多屬酸性食物,蔬菜水果以堿性居多,適當調理有利于人體代謝的堿平衡。
肝病患者或兼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肥胖的人應少食動物脂肪,食用肉類時宜用瘦肉;平素兼有脾胃虛弱的人可多吃白扁豆和豆制品,因為這類食品暖脾胃、除濕熱,且富含蛋白質,可調節并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又如鱔魚中含鱔魚素A和鱔魚素B,這兩種物質可使血糖恢復正常,使高血糖患者血糖下降,低血糖者血糖上升,中醫認為它能“補五臟,療虛損”。了解每種食品的基本營養成分和性味作用,用食平疴,怡情遣病,是自我療養中最高明的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