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瑤
(江蘇省溧水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江蘇 南京 211200)
(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年第7卷第1z期:238-239)
【摘要】目的:探討在剖官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挖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45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在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挖除術對照45例單純行剖官產的產婦。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延長、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前術后血紅蛋白差值、住院天數、惡露干凈天數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在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挖除術可避免患者因肌瘤二次手術帶來的痛苦,是安全可行的。
【關鍵詞】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肌瘤挖除術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平滑肌及結締組織組成,通常發生在生育期,肌瘸合并妊娠占肌瘤患者0.5%~1%,占妊娠的0.3%~0.5%。由于晚婚婦女、高齡產婦增多,妊娠合并子宮肌瘤也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隨著剖宮產率不斷上升,剖宮產術中遇到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幾率也有明顯增加,本文通過對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者45例作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其可行性及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產科住院行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45例患者作為研究組,研究組中年齡22~43歲,平均31歲,孕周為37+6周~42周,術前即發現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者40例,術中發現子宮肌瘤5例,對照組45例,年齡20~41歲。平均30歲,孕周38~41+2周,兩組孕婦孕周、年齡、手術指征、胎兒體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術前檢查均無明顯內外科合并癥,無凝血功能異常。
1.2 方法:兩組麻醉方式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經腹臍與恥骨聯合之間縱切口,子宮下段橫切口的術式。研究組行剖宮產術,娩出胎兒胎盤后,探查子宮腔內情況,碘伏紗布擦洗官腔兩次,若為黏膜下肌瘤,剔除肌瘤縫合瘤腔后再縫合子宮切口,若為漿膜下肌瘤或肌壁間肌瘤縫合子宮切口后再按常規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肌壁間肌瘤較大者剔除前先用縮宮素10 U子宮肌體注射后再剝除肌瘤。1號可吸收線連續或者間斷縫合關閉瘤腔,不留死腔,再連續包埋縫合漿膜 對照組單純剖宮產亦用碘伏紗布擦洗宮腔兩次后再縫合子宮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廣譜抗生素及甲硝唑注射液靜脈點滴5d,每日縮宮素10 U靜脈點滴連用2日,新生兒常規母乳喂養,術后返病房護士按剖宮產術后要求行常規護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病例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恢復肛門通氣時間,惡露持續時間及手術前后Hb差值比較。
2 結果
2.1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術后情況比較:兩組手術均順利完成,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前術后血紅蛋白差值、住院天數、惡露干凈天數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并不明顯增加手術難度、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其操作是安全可行的。
3 討論
剖官產時是否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種觀點不主張手術。因為妊娠時子宮肌壁血供豐富,術中易出血,增加感染機會;胎兒娩出后,子宮收縮變形,肌瘤周圍界限不清,手術難度較大;產后肌瘤可變小,剖宮產時可先不處理。另一種觀點認為剖宮產術中同時行肌瘤切除術與單純剖宮產術相比其出血量及手術度均無增加,若留下肌瘤不處理則影響日后子宮復舊,使產褥感染機會增加,而且需二次手術,增加產婦心理及經濟負擔。本組45例剖官產術中同時行肌瘤剔除術,手術時間雖較對照組延長,但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情況及產褥病率等指標差別并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剖宮產術中同時行肌瘤剔除術是可行的。剖宮產時切除肌瘤的主要顧慮為足月妊娠時子宮高度充血,手術可能造成嚴重甚至無法控制的出血。對于子宮增大及位于下段的肌瘤,術中不宜使用止血帶,止血方法應采用催產素注射或局部壓迫止血后,給予縫合。對于有經驗的產科醫生在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通常不會帶來嚴重的并發癥。只要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嚴格按照手術操作規程操作,做好充足的術前準備,對于足月妊娠時子宮肌瘤,肌瘤邊界清晰,容易分離,而且子宮對催產素較敏感,術中出血量增加不多,故認為剖宮產時剔除肌瘤是可行的,相反剖官產時若將肌瘤留在子宮,實際上是給患者留下禍根和隱患,可影響子宮復舊,惡露時間延長,易造成繼發感染。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可以大大降低因子宮肌瘤影響子宮收縮導致的產后出血,避免肌瘤不處理影響日后子宮復舊及產褥病率的發生,可以避免患者面臨日后因子宮肌瘤而再次手術造成的身心痛苦。因此,剖宮產術中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必要的且有其顯著的社會及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