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表現為慢性盆腔疼痛、月經失調、
不孕。具有病變廣泛,形態多樣,極具侵潤性,形成嚴重的粘連,同時對激素的依賴性,易復發等特點,近年發病呈上升趨勢。筆者在臨床以中藥益腎化瘀散結劑口服為主,配合臍療對2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療效觀察,現總結如下。
目的:探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有效療法。方法: 以中藥益腎化瘀散結劑口服為主,配合臍療對2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療效觀察。結果: 28例患者中顯效者16例,有效者10例,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約93%.結論:中藥益腎化瘀散結劑口服為主,配合臍療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有較好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28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病人,發病年齡22~48歲,其中22~30歲16例,30~40歲8例,40~48歲4例。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復發的5例,不孕癥11例(多因
痛經伴不孕癥就診),家族姐妹同患子宮內膜異位癥2例。
1.2 臨床癥狀 ①進行性痛經者26例。②會陰肛門墜脹痛者12例。③腰骶部酸痛者4例 .④不孕癥者11例。⑤面色黯滯、舌質瘀血征象26例。 1.3 診斷 依據第二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結合婦科檢查及B超(腹腔鏡、宮腔鏡)診斷:盆腔異位癥22例,子宮腺肌癥4例,卵巢巧克力囊腫2例,其中血清抗子宮內膜抗體陽性8例。 1.4 療效標準 顯效:①疼痛基本消失。②異位病灶消失或明顯縮小1/2 以上。③不能生育者恢復生育。有效:①疼痛明顯減輕。②異位病灶縮小但不到1/2 .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變,或加重,異位病灶增大(大于50mm,則需手術治療)。
2 治療方法
2.1 口服中藥 非經期方:以益腎散結、化瘀止痛Ⅰ號口服,藥用三棱15g,莪術15g,鬼箭羽12g,石見穿12g,地鱉蟲12g,制香附12g,生牡蠣(先煎)30g,益母草20g,鹿角片6g,菟絲子15g,仙靈脾20g,川牛膝12g等加減,每月經后連服20d,連用3個月為1個療程。經期方: 腹痛甚者,以溫經活血、化瘀止痛藥用Ⅱ號口服,藥用艾葉6g,肉桂(后下)5g,沉香2g,烏藥10g,炒蒲黃6g,五靈脂6g,延胡索15g,制沒藥6g,川芎12g,澤蘭12g,白芍15g,甘草10g等加減,每月經期連服5d,緩解經期腹痛。
2.2 臍貼療法 藥用:細辛、肉桂、沉香、紅花、徐長卿、白芍、川芎、淡吳萸等適量。方法:徐長卿、白芍、川芎煎液濃縮,與肉桂、沉香、細辛、吳萸研末,充分混合焙干,過100篩目,瓶裝備用。經前5天洗凈臍部,取藥末適量與氮酮調糊,敷于臍部,用麝香壯骨膏膠布固定,待經后第3天去藥。
3 治療結果
28例患者中顯效者16例,有效者10例,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約93%.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26歲,工人,因婚后2年不孕就診。月經史14歲 5~7/28~32d、BBT雙相、丈夫精液正常。自訴16歲起痛經,痛始月經前1天,疼痛持續1~2d,經來痛甚,需服止痛藥,伴腰骶部墜痛,血量中等有塊。腹腔鏡檢查:雙側骶韌帶、左側宮角均見異位灶。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癥。予中藥益腎散結止痛Ⅰ、Ⅱ號序貫配合臍療外用。連用2個療程, 患者停經
懷孕順產一女嬰。
5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生長能力的子宮內膜出現在子宮腔以外部位引起的疾病,異位的內膜與在位的內膜一樣,對性激素的反應相同,所致的異位子宮內膜周期性出血,乃為離經之血而為瘀血,故屬中醫的“痛經”“癥瘕”“不孕”等范疇。本病的發生、發展當責之腎氣不足,特別是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所致,這從腹腔鏡或開腹手術中異位患者,腹腔液增多可見。根據“藏五臟六腑之精,精血同源,沖任之本在腎”的理論,筆者以益腎散結化瘀止痛為主方,方中鹿角片、仙靈脾溫補腎陽;菟絲子加強益腎助陽;肉桂、沉香引火下元、溫煦下焦,緩急止痛;炒蒲黃、五靈脂化瘀止痛;三棱、莪術逐氣分之血瘀、破血中氣滯;鬼箭羽、地鱉蟲功在逐惡血、破瘀血,軟堅散結;合其它活血藥共奏化瘀止痛之功。臨床實驗證明細辛、白芍、川芎、徐長卿具有化瘀止痛消炎作用,同時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藥具有促進病灶周圍血液循環、抑制異位內膜增生、吸收消散腫塊的作用;適當的溫補藥能促進寒瘀的消散和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
參考來源:《益腎化瘀散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28例臨床觀察》宗巖,《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 33(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