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彩琴
(河北省無極縣中醫院婦科,河北無極 052460)
(河北中醫2012年5月第34卷第5期:678-679)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針刺療法;少腹逐瘀湯;灌腸;中醫療法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也是疑難雜癥之一,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本病的治療,現代醫學主要采用激素或手術,存在復發率高、藥物副作用大的缺點。2007-11~2009-03,筆者采用針藥并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58例,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8例均我院婦科門診患者,年齡24~41歲,平均30歲;病程4個月~2年,平均11個月。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依據《婦產科學》子宮內膜異位癥確診。參照《中醫婦產科學》痛經、不孕或月經不調的診斷標準確診。
1.3 治療方法
1.4 療效標準 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盆腔包塊等局部體征基本消失;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盆腔包塊縮小;有效:癥狀減輕,盆腔包塊無增大或略縮小,停藥3個月內癥狀不加重;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或惡化,局部病變有加重趨勢。
2 結果
本組58例,臨床痊愈32例,顯效14例,有效1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內壁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大多數病變出現在盆腔內生殖器和鄰近器官的腹膜面。本病雖為良性病變,但具有類似惡性腫瘤遠處轉移和種植生長能力。臨床多表現為盆腔痛(包括痛經、性交痛、肛門痛及非經期下腹痛)、月經過多、經期延長、腰瘦、大便困難和(或)不孕。屬中醫學痛經、不孕、月經不調等范疇。中醫典籍對本病早有論述。《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載“婦人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諸病源候論》有“月水來復痛候”。《婦人大全良方》說“婦人經來腹痛,由風冷客于胞絡沖任……”《景岳全書·婦人規》認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中醫學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病因是瘀血為患,瘀血阻滯。氣滯、氣虛、腎虧及手術等均可導致瘀血阻滯,多涉及腎、肝、脾。其病變本質為本虛標實,即腎虛為本,瘀血為標。病位在沖任、胞宮,病變在氣血,表現為痛證。故根據“瘀者散之”的原則,治療非大劑量活血化瘀之劑不能奏效,并佐以益氣補腎填精而使氣調血旺,從而達到瘀去而不傷氣血之目的。經期重在調血止痛以治標,平時應辨證求因以治本,同時由于本病與炎癥有關,故須加清熱解毒之品方能奏效。少腹逐瘀湯方中當歸、川芎、赤芍藥活血化瘀;肉桂、干姜、小茴香溫經散寒,行氣化瘀;蒲黃、五靈脂、沒藥、延胡索化瘀止痛。灌腸方中生黃芪補益正氣;敗醬草、大血藤、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赤芍藥、川芎、乳香、沒藥行氣活血;延胡索、香附行氣止痛。保留灌腸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加強療效。諸藥內服外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功。
臨床實踐證明,針灸及中藥作為2種治療手段,各有優勢,各有所長。而對于諸多疾病而言,如將針灸與中藥結合起來進行治療,其療效多能遠遠超出單純中藥治療或針灸治療。針藥結合學術思想的起源可追溯于《內經》,提倡“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問·異法方宜論》)的治療方法。以針灸為主,并及藥物、導引、按蹺、熨煨等多種治療方法,諸種療法的配合中,尤以針灸與中藥合并使用者居多,主張“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的內外同治法。《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中也明確提到:“婦人之病……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強調了針藥合用的重要性。本研究中取關元溫經散寒,行氣活血,補益肝腎,調補沖任;三陰交調理全身氣血;地機調血通經止痛;次髎調氣活血,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腎俞、足三里補益肝腎;水道散寒除濕,溫經止痛。
針藥合用是以中醫整體觀念為指導,以辨證施治為原則,采用針藥并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