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婦幼醫院(655000)
張梅,楊麗曄,崔友紅,李鳳娥,費華,王會平
(山西醫藥雜志2012年10月第41卷第10期上半月:1024-1025)
子宮內膜異位癥(EM)是育齡期婦女的常見病,其發病率為10%~15%。患EM婦女中合并不孕的有30% ~50%。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腹腔鏡手術聯合曲普瑞林治療EM患者152例。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到我院就診的EM患者152例。經詢問病史、婦科檢查、B超檢查、腫瘤標記物檢測,術后病理檢查,診斷為單側或雙側卵巢內膜樣囊腫。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患者行子宮輸卵管造影、B超檢測排卵、配偶精液常規檢查均無異常,排除其他不明原因不孕,證實不孕病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癥。
1.2 分組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腹腔鏡手術,A組為試驗組,術后予曲普瑞林3.75 mg皮下注射,4周1次,3~4次。B組為對照組,術后未行任何藥物治療。A組患者共76例,其中40例有生育要求,繼發不孕27例,原發不孕13例。B組患者共76例,其中36例有生育要求,繼發不孕21例,原發不孕15例。并根據1985年美國生育學會(AFS)提出的“修正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法”進行分期。A組I、II、III 、IV 期患者分別為14、39、12、11例,B組I、II 、III、IV期患者分別為12、42、11、11例。2組病例在年齡、病史、臨床分期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3 研究方法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有效者54例(71%),無效22例(29%)。B組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有效者46例(61%),無效30例(39%)。2組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A組患者40例有生育要求,受孕者26例(65%),未孕14例(35%)。B組患者36例有生育要求,受孕者15例(42%),未孕21例(58%)。2組患者術后妊娠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EM作為一種婦科良性疾病,在生育年齡期婦女中較為常見。該病主要表現為月經不調、疼痛和不孕。目前認為腹腔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為EM的標準治療。腹腔鏡手術的目的在于清除異位病灶,分離粘連,并恢復盆腔器官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狀態,恢復輸卵管、卵巢正常關系,緩解疼痛等臨床癥狀,減少術后復發,提高術后妊娠率。而且手術降低了EM引起的盆腔炎癥因子的濃度,有助于提高術后自然受孕率。Marcoux等的研究中,分別對手術組和非手術組的表淺型EM患者實行刺激性排卵方案,2組卵巢反應良好者均<10%,但手術組患者的自然受孕率要明顯高于非手術組。因此提出手術可提高表淺型EM患者術后的自然受孕率。Vereellini等分析: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患者腹腔鏡術后可取得較為理想的受孕率,在30%~ 67%之間,平均可達50%。
美國生育協會按異位內膜浸潤的深度不同,將EM 分為I、II、III 、IV 4期;分表淺型、子宮腺肌癥和深部浸潤型等不同類型。Vercellini等對222例排除了其他不孕因素并且分期不同的EM術后的患者進行追蹤隨訪,18個月和36個月的累計妊娠率分別為30%和50%,該研究顯示EM術后受孕率與其分期無關。
雖然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夠提高生育力,但仍然低于正常夫婦。說明清除可視病灶僅是導致不育的部分原因,手術僅僅能夠改善部分EM患者的妊娠狀況。腹腔鏡手術后聯合藥物治療對手術中不能清除的病灶起抑制作用,使殘留的病灶萎縮退化、進一步壞死,降低術后復發,提高妊娠率。曲普瑞林是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是人工合成的十肽類化合物,其作用是抑制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導致卵巢分泌雌、孕激素顯著下降,出現暫時性閉經,從而使殘留的異位灶萎縮退化。
本研究說明單純手術組受孕率明顯低于手術聯合曲普瑞林組,可見單純手術術后容易復發,妊娠率低。我們認為腹腔鏡手術聯合術后GnRH-a治療為EM合并不孕癥的首選治療方案。Lebovic等報道在EM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術中,若術后不使用藥物治療者術后復發率約40%。目前由于GnRH-a類藥物的使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愈率明顯提高。
因此腹腔鏡術后聯合曲普瑞林治療EM,可以降低術后復發率,提高術后妊娠率,是一種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