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乳腺增生癥;疏肝解郁;辨證論治
乳腺增生病又名乳腺小葉增生、乳腺結構不良、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慢性纖維增生病,是一種既非炎癥又非腫瘤的乳腺疾病,是中青年婦女的常見病,屬于中醫“乳癖”范疇。多因郁怒傷肝,肝氣不舒;思慮傷脾,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氣互結,氣血瘀滯而成。或因沖任失調,陰虛痰濁凝結所致。臨床從郁入手,每每取得良效。
1 理論依據
1.1 肝郁是乳腺增生的主因:乳癖之名始見冠名于華佗的《中藏經》。乳癖亦屬于中醫文獻“癖”的廣義范疇。“癖”同義于“痞”。《內經》及《傷寒論》中均有“痞”的記載。《素問·五常政大論》:“備化之紀,……其病痞”,又云:“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傷寒論》第131條:“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痞者癖也,痞是形容氣機不暢,在人體任何部位出現的脹滿疼痛,癥狀時輕時劇,疼痛時隱時現,這和乳癖的臨床表現基本一致。
《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這就是說乳房的問題是屬于肝和胃的, 尤其是肝氣的郁結是導致乳腺炎和乳腺增生的重要原因。《靈樞·經脈》云:“……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 上貫隔,布脅肋。”說明肝經的分支均通過乳房,肝經氣血對乳房都有滋養作用。
明代陳實功在其《外科正宗》中將本病的命名、臨床特征及病因病機,作了較詳盡的論述,指出“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墜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
1.2 痰濁凝聚是乳腺增生的重要因素:鄒伍峰在其《外科真淦》中云:“乳癖乳房結核堅硬,始如錢大,漸大如桃、如卵,皮色如常,遇寒作痛。總由形寒飲冷,加以氣郁痰飲流入胃絡,積聚不散所致”。乳房為足陽明胃經所屬,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地,若飲食內傷,陽明經的氣血搏結不暢而成瘀,人體之水谷精微,流則為津為液,停則成痰成瘀,陽明經的痰瘀停滯于乳房,即可成乳癖。若思慮疲勞,長期工作、生活壓力,身體透支至使肝脾不和,脾虛生濕,肝郁氣滯,氣與濕而致血瘀;思慮傷脾,脾運失司,痰濁內生,痰濁與血瘀互結,阻于乳絡而結成乳癖,每遇嗜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或思慮勞累則乳房結塊和乳房疼痛加重。
1.3 瘀血阻絡是乳腺增生的最終病理產物:《瘍科心得集》謂:“乳癖,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情志內傷多先傷氣,最易傷肝,肝脈絡予肝經,乳頭為足厥陰肝經所屬,如長期壓抑、焦慮、精神緊張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刺激,導致肝失疏泄,乳絡失暢,引起雙乳脹痛,久而久之則無形之氣滯化為有形之結凝結成塊。大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滯不疏,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挾痰,導致乳絡經脈阻塞不通,結聚乳中為腫塊而引起乳房疼痛。
2 治法
2.1 疏肝理氣化痰散結:乳房腫塊形狀多為扁圓形,表面明顯不平,軟硬不一,一側或兩側均可發生,伴有心煩易怒,胸悶不舒,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經前3~4天疼痛加重,腫塊增大,經后疼痛或減輕消失,腫物變小,舌苔薄白,脈象弦滑。治則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各
2.2 調理沖任,固沖養肝:乳房腫塊多為結節狀,立體感強,中等硬度,活動,表面光滑或不平,邊界清楚,腫塊大小多在0.3~
2.3 化痰散結,行氣軟堅:乳房腫塊形狀不規則,或圓或扁,分散于乳房,伴胸悶惡心,納谷不馨,月經常愆后而至,白帶量多如注,舌淡、苔白膩,脈弦滑。此證多見于肥胖之人。治則化痰散結,行氣軟堅。方藥:蒼術、天南星、天竺黃、柴胡、白芥子各
2.4 活血化瘀、軟堅止痛:乳房腫塊形狀不一, 同一乳房內有片塊、結節、條索等形狀,質較硬,疼痛明顯,胸悶不舒,月經每多過期,經色紫黑或夾瘀塊,多有痛經史,舌質微紫,脈細澀。治則活血化瘀、軟堅止痛。方藥:當歸、延胡索、川楝子、赤芍、香附、莪術各
3 典型病例
陳某,女,29歲。營業員。2009年10月初診,患者1年前發現兩側乳房腫塊伴有疼痛,經行前疼痛加劇,曾作病理切片檢查診斷為乳腺增生癥。診見:經B超顯示,雙側乳房腫塊左側
4 體會
乳腺增生癥的發病因素, 中醫學認為多因思慮傷脾,郁怒傷肝,以致肝郁氣滯,肝脾失調、氣滯血瘀、痰凝聚結成核。現代醫學也認為精神因素對內分泌功能有一定影響,而且還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卵巢孕激素水平低下,雌激素水平相對過高而引起乳腺主質和間質不同程度的增生所致。對于本病立足于肝氣郁滯、沖任失調為病之本,在治療上應以理氣調沖任為主,輔以活血消瘀,軟堅散結之品,如:柴胡、香附、郁金疏肝理氣,川芎、丹參活血化瘀、蚤休、元胡、牡蠣軟堅散結,化瘀止痛,杭自芍柔肝止痛,菟絲子調攝沖任,生山楂、生麥芽可抑制雌激素的分泌,諸藥合用,疏肝氣、調沖任、散瘀結,使腫痛消于無形。
(王虎良,從郁論治乳腺增生癥[J]浙江中醫雜志2012年8月第47卷第8期:58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