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生素的大量問世,與之而來的是抗生素在臨床上的濫用,致使近年來許多常見疾病如婦科的慢性陰道炎、慢性宮頸炎、慢性盆腔炎、外陰炎等應用抗生素治療,療效不佳,且屢治屢犯,久治無效,分析其原因有兩點,一是經常濫用抗生素致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和變異,因而降低療效。二是不規范的治療使急性炎癥未能及時治愈而轉為慢性,且不合理用藥增加了治療上的難度。臨床上每遇此類患者,筆者加用中藥外治常能獲得滿意療效。
婦科常見的慢性炎癥疾患,主要癥狀是以白帶增多為主,并伴外陰不適及癢痛,中醫稱帶下病,認為帶下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脾虛肝郁、濕熱下注、或腎氣不足、下元虧損所致,亦有因感受濕毒而引起者,在癥侯分類上因帶下的顏色不同,歷代醫家有白帶、黃帶、赤帶、青帶、黑帶及赤白帶、五色帶等名稱,根據臨床觀察,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常見。病因以受濕毒外邪者居多,本病治療原則:以健脾燥濕、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為主,用法以中藥薰洗為主,藥用蛇蟲子、苦參、黃柏、蒲公英、艾葉、白芷、白蘚皮、諸藥布包、水煎后坐浴薰洗,若屬霉菌性陰道炎,上方加土茯苓、土槿皮取其堿性有抑制霉菌的作用,若為滴蟲性陰道炎,上方加石榴皮取其酸性有抑制滴蟲的作用。若為非炎癥性白帶增多時,中醫認為屬脾腎陽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腎陽虛則不能固澀,陽氣不升、濁氣不降,故治療多以健脾燥濕、升陽、補氣、固澀的藥為主,上方去黃柏、蒲公英、加白術、升麻、枯礬、重用蛇蟲子。若合并泌尿系感染有尿頻、尿急、尿痛、及尿淋漓不盡,并伴舌干口燥、舌紅苔黃膩,脈實而數者,上方加用枝子、龍膽草、大黃、木通、車前子以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尤其對慢性泌尿道炎癥,長期白帶增多伴尿頻、尿淋漓不暢下墜感者效果顯著,只是療程需長些一般7 d~10 d。對此類患者筆者是在治療陰道炎時不經意間發現對此癥療效甚佳。
而對孕婦患有陰道合并泌尿道炎癥時,常令醫生們束手無策,因為許多西藥對孕婦是禁用或慎用的,而用以上我們列舉的中藥外用,除大黃慎用外,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未見毒副作用,且療效滿意。對于急性前庭大腺炎,由于外陰處紅腫,難以行走,常使患者疼痛難忍,此時單用西藥常不能立即湊效,此時加用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中藥,藥用苦參、黃柏、蒲公英、連翹、枝子、皂角刺、水煎坐浴薰洗,常能迅速緩解癥狀,使炎癥局限、膿腫破潰,繼續坐浴病情很快痊愈,可免受刀割之痛。
慢性盆腔炎或盆腔炎癥性包塊是最常見的婦科疾病,患者常表現為下腹部疼痛、肛門墜脹、骶腰酸痛、便秘、白帶增多,婦科檢查:宮體有壓痛,活動差,一側或雙側附件增厚,有時附件區可觸及不規則包塊,邊界不清,不活動、有壓痛,此類患者常長期反復靜脈點滴抗生素,起初有效,繼續應用則效減,乃至無效。此時改用中藥灌腸,則效果顯著。臨床辯證:以濕熱瘀阻型者居多,中醫認為濕熱瘀滯蓄積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日久經絡受阻,不通則痛。故中藥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藥用當歸、川芎、敗醬草、紅藤、香附、蒲公英、腹脹者加厚樸、小腹冷痛者加艾葉、小茴香;有包塊加三棱、莪術;痛甚者加元胡、白芍、濃煎后制成200 mL一并,將藥液溫至
筆者經常使用中藥灌腸,療效滿意。應用中藥灌腸可以避免口服藥物后的首過效應,也可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性,由于藥液灌入盆腔,直達病灶區,吸收快,療效好,中藥經水煎后成為復合成分,細菌不會產生耐藥性,臨床應用多年未見毒副作用。而且合并慢性腸炎、便秘者在治療盆腔炎時諸癥亦消失。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筆者認為:在臨床中應用現代醫學方法對中藥進行研究應用時不能脫離中醫的理論指導,如何找準二者的契入點,使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目的,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是我們廣大的中西醫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文琴,中藥在婦科炎癥中的外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7年10月第14卷第30期(旬刊):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