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目前相關報道,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已成為
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成為臨床診斷學關注焦點[1]。筆者探查斑塊位置分布特點,探討其形成原因及對指導臨床治療的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9例患者,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齡73.7歲。分別有原發性
高血壓、
糖尿病、高脂血癥,患者單側或雙側頸動脈共38條血管,被B超確認其內有粥樣硬化斑塊,總數為55個。
1.2 研究方法 儀器HDI-4000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12 MHz。方法:被檢者取仰臥位,二維超聲分別在頸總動脈分叉部(約長1~2 cm范圍)和頸內動脈始段橫截面上以橫向半徑將其分為CCA-fw、CCA-pw、ICA-fw、ICA-pw,在上述各部及ECA、CCA-initial分別記錄斑塊數量和大小。統計學用百分率法表示。
2 結果
在B超發現的55個ASP中有硬斑和軟斑,分別占總數的92.6%和7.3%;有13例患者為多發性,即斑塊同時出現于一條血管內或雙側血管均有發生,占總人數的34.5%。斑塊形狀多呈底寬頂窄小丘狀,向管腔內隆起,而位于CCA-fw個別斑塊為顆粒狀,鑲嵌在緊貼著管壁一側云霧樣聲像中[2]。硬斑最大徑線約0.3~1.2 cm;軟斑為0.8~1.8 cm。徑線<1.0 cm的斑塊多限于動脈內膜層,徑線>1.0 cm斑塊其管壁中層回聲模糊或消失。ASP在觀察區的數量、大小和百分率見表1。硬斑絕大多數伴聲影(位于前壁者除外),個別有表面破潰者呈不規則形狀,軟斑常出現較明顯管腔狹窄圖像及彩色血流充盈缺損圖像(圖1、圖2)。 表1 觀察區ASP情況
3 討論
ASP是動脈內膜局部增厚并向腔內隆起的斑塊病變,斑塊徑線大小不等,約0.5~1.8 cm,典型斑塊由內膜增生的纖維帽狀構成表面部分,深部為壞死崩解的細胞碎屑和脂質形成無定形粥樣物[3],在超聲波檢查時,又將弱回聲、等回聲斑塊稱為軟斑;將纖維化,鈣化,內部回聲增強,后方伴聲影斑塊稱為硬斑[4]。ASP起因多見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的老年患者,其形成的內環境因素與動脈壁基質的代謝,血液中脂蛋白侵入動脈壁的機制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血小板及單核巨噬細胞是否正常的自穩狀態有關[3]。
從實驗中看到ASP多發生在血管分叉部位周圍血管,而血流往往在此易形成不規則流體,Zhao等[5]對此所做磁共振模擬實驗中指出,由于分叉管腔局部幾何構造特點,管道與管道間角度不同使該處形成往返不定的流體,對管壁形成低剪切力作用,尤其在膨大部前壁和后壁較為明顯。這些低切力渦流是否影響動脈壁基質的代謝或損傷內皮細胞,從而有利于脂質顆粒在其內沉積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實驗中還看到ASP發生在ECA和CCA-initial同樣是分叉部周圍動脈血管的幾率極小,甚或為零,與其他血管發生ASP的結果相差懸殊,是否因ECA行程分支豐富及局部所在頸闊肌等面部肌肉活動頻繁而使血流較ICA暢通不易阻滯;是否因CCA-initial分叉部較頸動脈竇分叉部更接近心臟—壓力泵,其內血流速度加快不利于脂質顆粒在血管內皮細胞中滯留沉積;這些問題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多發生在CCA膨大部(動脈竇)及頸內動脈始段,可能與血管分支角度、血流在此形成紊亂流體以及患者基礎病所導致的內環境改變等有關,均是應該考慮的因素。(參考文獻:B超對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部位的探討,張紅,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7年第4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