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我院從1991~2002年共收治20例手術后誘發DVT的患者,現把其病理機制及診治預防措施探討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5歲,平均44歲,其中左下肢發病11例,右下肢發病6例,雙下肢同時發病3例;發現于髂股靜脈處2例,DVT并發肺栓塞1例。本組病例除1例發病至就診超過1周,其余發病均在術后1~3天,其中左下肢
腫瘤1例;骨盆
骨折內固定術后3例,左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3例,分娩時合并子宮破裂2例,
胃癌根治術后2例,
肝癌行不規則半肝切除術1例,膽總管探查加膽囊切除2例,脾切除1例,左腹股溝斜疝1例,右腹股溝斜疝1例,嵌頓疝2例,剖宮產1例。
1.2 臨床表現 本組病例均為術后1~3天內出現下肢腫脹、疼痛、經無力,尤以小腿脹痛為主。重者出現患肢青紫、腫脹,局部壓痛,下肢發涼,足背伸跖屈活動時疼痛加重等表現。甚者不能下床活動,或夜間劇烈疼痛,止痛處理,效果不佳。
1.3 診斷 本組病例除以上臨床表現外,均經多普勒血管彩超或下肢靜脈造影等確診,特殊1例,經MRA確診。
1.4 治療方法 本組病例中除1例DVT發病至就診時間超過1周,并導致血栓脫落、肺栓塞,經抗凝、溶栓、祛聚治療無效死亡外,余病例均在1~3天內就診治療,其中2例患者手術后1天突發髂股靜脈血栓,行急診取栓術;術后經抗凝、祛聚、溶栓治療半個月治愈。其余17例患者均行非手術療法治愈。具體方法:一般處理,立即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硫酸鎂濕敷,切忌按摩,適當給予止痛處理。下床活動時,應穿彈力襪或彈力繃帶。特殊治療:(1)抗凝治療:藥物如肝素、香豆素、衍生物、肝素靜脈滴注或間歇注射,成人2.5萬u/d,或低分子肝素5000u隔日1次,維持凝血時間不超過正常值的2倍為準。如用華法林首次10~15mg靜滴,次日改為5mg,維持量為2.5mg,使凝血酶原時間值保持在25%為標準,一般維持2個月,直到患者恢復正常生活。(2)溶栓治療:病程不超過72h,常用藥物尿激酶或鏈激酶,尿激酶劑量為8萬u溶入5%的葡萄糖液500ml靜滴,每日2次,7~10天為1個療程,鏈激酶首次劑量為30~50萬u,溶入生理鹽水250ml,30min滴完,以后每小時10萬u維持,直至癥狀解善。目前,筆者常用東菱迪夫首次10u靜滴,以后每天5u靜滴,此治療效果好但費用較高,在上述治療中應注意監測纖維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T及優球蛋白溶解T,并防止出血、發熱及變態反應等并發癥發生。(3)祛聚治療:藥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阿司匹林、潘生丁等,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消除紅細胞凝集,防止血小板凝聚,預防血栓蔓延,常用劑量每日靜滴500ml或丹參注射液每日250ml靜滴,10~14天為1個療程。(4)中藥治療:給予中藥桃紅四物湯加味(當歸、白芍各15g,川芎、桃仁、乳香、沒藥各9g,熟地20g,紅花6g),上藥均為單味濃顆粒(深圳三九醫藥公司產)1劑,水沖服。(5)手術治療:取栓數僅限于較大靜脈的血栓治療,病程限制在48h以內,如髂股靜脈血栓采用Fogarty氣囊導管取栓術,術后輔以抗凝祛聚治療2個月,以防止復發。
1.5 結果 本組除1例DVT并發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9例均治愈,經3個月~2年隨訪,再未復發。
2 討論
手術致DVT臨床并非少見,由于種種原因及診斷不及時,未予高度重視,據權威報道,我國發病率為2.6/10萬,如經已呈逐年遞增趨勢,一經出現DVT,其治療復雜,費用昂貴,且有致殘病死的可能應予高度重視。遠期并發癥對患者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了解本病,積極預防治療,對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的意義重大。
下肢DVT的病因很多,病理機制復雜,經典的Vir-char的理論認為,血管壁的損傷,血流異常和血液成分的改變是引起DVT3個主要因素:(1)由于手術創傷、刺激、腹內臟器及組織血管受牽拉、擠壓,長時間的壓迫,致血管壁損傷,內皮細胞脫落,出血等使血管內凝血因子增加、集聚、血流異常,時間較久則使血栓形成;(2)術后疼痛臥床休息,并非絕對制動,在囑患者臥床休息時,許多患者都認為是絕對制動,即臥床一動不動,可避免出血疼痛,長時間的保持一種姿勢,使局部組織受壓,微循環改變,使下肢血流緩慢,誘發了靜脈淤血和血栓的形成;(3)術后濫用止血劑或延長使用止血劑的時間,使體內的血液成分改變,凝血因子及促凝因子增加,使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從而誘發DVT。另外還有年齡偏大、肥胖,血管疾患都是其誘因,通過對本病的病因及病理機制的了解,筆者認為充分的術前準備,控制相關疾病,針對病因處理,術中盡量減少對臟器組織及血管的損傷,縮短手術時間;術后囑患者動靜結合,即術后3~6h麻醉消失后,主動或被動行下肢屈伸或足背伸跖屈活動,疼痛時輔以止痛劑治療。術后1~2天監測PT、APTT及凝血酶原時間等指標,合理使用止血劑,盡早停用止血劑。術后1~3天適當予以丹參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靜滴,可對抗高凝狀態,降低血液黏度,對預防血栓形成及早期治療起到積極作用。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 [5] ,當歸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可降低血漿蛋白原濃度,增加細胞表面電荷,促進紅細胞解聚,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和擴張血管,具有鎮痛、抗炎、抗缺氧、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川芎有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白芍及其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并有鎮靜、鎮痛、抗炎、抗缺氧、抗菌的作用;熟地黃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抗炎、鎮靜、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桃仁對血管壁有顯著的擴張作用,能抗凝及抑制血栓形成,并有較好的抗炎和止痛作用;紅花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并能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具有耐缺氧、鎮痛、消炎的作用;乳香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擴張血管,鎮痛、消炎和抑菌等作用;沒藥具有促進微循環血流,擴張微動脈管徑,改善微循環功能,降低各種切速下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鎮痛、抗炎、抑菌的作用。丹參注射液亦具有活血化瘀、促進組織新陳代謝等作用。
臨床觀察表明,手術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采用中西藥結合方法治療,可明顯提高治愈率并縮短療程。(參考文獻:中西醫結合治療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洪強,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年第3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