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004年5月,我科采用血管擴張成形術聯合動脈內留置導管,使用微泵持續72h注射小劑量尿激酶治療下肢動脈血栓形成26例,經過細致周密的護理,血管開通率100%,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男14例,女12例,年齡35~82歲,右下肢10例,左下肢16例,臨床癥狀主要為患肢酸脹、麻木、疼痛、發涼和皮色蒼白以及間歇性跛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重者可見壞疽或潰瘍,病程2~10天,26例均行動脈造影,5例顯示閉塞部位在髂動脈近端,13例顯示閉塞部位在股動脈中下段,8例顯示閉塞部位在動脈膝部。
1.2 方法 病人進入介入治療室,常規行消毒、鋪巾,采用Seldinger法經一側(通常為健側)股動脈穿刺,豬尾導管置于腹主動脈分叉上方行雙側髂股動脈造影或端孔Cobra導管行對側髂動脈選擇插管造影,確定血管閉塞部位及程度,固定導管于病變部位,注入肝素3000~5000U,硝甘200μg防止球囊擴張時急性血栓形成及動脈痙攣,對于高度狹窄的病變應用小球囊擴張,球囊直徑較狹窄部位相鄰的正常動脈管徑小1~2mm,對完全閉塞的病變,應先行動脈溶栓、導絲閉塞血管開通術,然后再行球囊擴張,擴張壓力一般用10ml注射器推動產生4~9atm的壓力、持續時間5~6秒不等(視病情及病人反映而定),擴張2~3次后再次造影,26例病人均見動脈閉塞解除、血流通暢,但仍有狹窄及遠端血管充盈欠佳,此時將溶栓導管或微導管(膝以下動脈)置于栓子近端或插入栓子中,短時間(30~60min)給予尿激酶25~50萬U(一般不超過100萬U)進行術中溶栓,不成功可保留導管于栓子近端,外端與皮膚固定,送病人入病房,給尿激酶以800U~1000U/min的速度微泵泵入,最大劑量不超過200~300萬U,連續運用72h(行閉塞血管造影檢測ACT<200s4h后拔出動脈導管和鞘管),同時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d,罌粟堿60mg/d,丹參20ml/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0.4ml,每日2次,口服腸溶APC75mg/d,連用7~10天,停用肝素后改服華法令3mg/d,維持3~6個月,在此期間,要密切檢測凝血功能防止出血,并注意首次造影時間為溶栓開始后3h,以后造影間隔時間為4~6h來判斷血栓溶解程序及血管再通情況。
1.3 結果 血管擴張成形術聯合溶栓治療3天后常規造影,26例均顯示閉塞血管血液通暢。遠端血管充盈接近正常,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肢體疼痛麻木消失,皮膚溫度轉暖、顏色轉紅,足背動脈搏動良好,隨訪2~6個月均未復發。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由于栓塞肢體酸脹疼痛,有的形成潰瘍,又影響活動,病人易產生悲觀情緒。護士要耐心安慰病人,為病人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并積極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避免流露厭煩消極情緒,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術前醫生、護士一起討論制訂最佳治療方案,并讓患者了解溶栓治療的過程及溶栓治療的重要性,取得病人的配合。術中及時詢問病人有無不適,消除病人緊張恐懼心理。
2.2 保持導
管通暢 留置導管是否通暢是溶栓成功的關鍵,必須防止導管移位、折疊、堵塞,患者取平臥位,穿刺側肢體伸直,穿刺點嚴格消毒,避免穿刺傷口感染,近端采用6cm×7cm雙面貼膜折疊式固定導管,遠端采用10cm×30cm的雙面膠布折疊式固定好導管,并記錄標志,保證導管通暢。另外由于動脈壓力大,應注意微量泵和液體的滴速,避免血液凝固,使管腔堵塞。
2.3 癥狀觀察 術后注意觀察患肢的皮膚顏色、溫度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時詢問患者疼痛是否緩解,評估治療效果。觀察導管是否移位,穿刺口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如有出血不要急于更換貼膜,應待局部充分壓迫止血后再更換貼膜,以免血跡浸濕貼膜引起固定不牢、出血不止。
2.4 禁冷熱敷 動脈閉塞后可使患側肢體溫度降低,這時要告訴病人禁冷熱敷,因熱敷會促進組織代謝,增加耗氧量,對嚴重缺血的患肢不利,且栓塞后患肢感覺障礙易造成皮膚燙傷。盡管冷敷可降低組織代謝,但同時也會引起血管收 縮,不利于解除痙攣和建立側支循環。
2.5 防止并發癥 此種治療方法的主要并發癥為出血,多因尿激酶、肝素、阿斯匹林用量過大引起,故需嚴密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血腫,皮膚粘膜有無出血點,有無牙齦出血、血尿,如出現出血征象,立即停用抗凝藥物,對癥處理。拔除導管時局部壓迫20~30min,充分止血后加壓包扎,穿刺側肢體平伸制動并用1kg砂袋壓迫6h,防止出血。 (參考文獻:血管擴張成形術聯合溶栓對急性下肢動脈血栓的治療及護理,秦素彩,中華中西醫雜志2005年第6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