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稱周圍血管病變(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多年來,由于檢測手段的限制,人們對本病認識不足,使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導致壞疽。嚴重者需要截肢治療,極大地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我科于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血栓通靜脈滴注配合電針治療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取得顯著療效,同時檢測了對LEAD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10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LEAD)患者均符合WHO(1999)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P2hBG)≥11.1 mmol/L。同時出現下肢涼感、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下肢動脈顯示內膜-中層增厚、硬化、斑塊和管腔狹窄者[1]。
1.2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糖尿病LEAD的有關診斷標準。(2)保證配合治療,完成全部療程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1)非2型糖尿病患者。(2)患者在治療前通過飲食控制、增加活動量等后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3)年齡小于45歲的患者。(4)不配合治療的患者(指不能配合飲食控制或不按規定治療而影響療效者)。(5)有精神病的患者。(6)近1個月內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感染者。(7)嚴重下肢血管病變,導致糖尿病足,甚至需截肢的患者。
1.4 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和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47~83歲,平均67.8歲;病程1~16年,平均為6.6年。對照組50例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45~84歲,平均為66.1歲;病程1~15年,平均為5.2年。
2 治療方法
2.1 觀察組
采用血栓通靜脈滴注配合電針治療。
2.1.1 血栓通靜脈滴注治療
采用廣東永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血栓通525 mg,加0.9%氯化鈉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15日為1個療程,間隔3日,連續治療2個療程。
2.1.2 電針治療
(1)取穴:①胰俞、脾俞;②足三里、三陰交。(2)方法:取①組穴位時,患者俯臥位。用30號1.5寸毫針,局部常規消毒后,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0.8~1.0寸;取②組穴位時,患者仰臥位,局部常規消毒后,用30號1.5寸毫針直刺1.0寸。上述穴位均用雙側,每日取1組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針刺得氣后,接通G-6805治療儀,用疏密波,電流1 mA,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30 min,每日1次,15日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3日,連續治療2個療程評定療效。
2.2 對照組
采用丁咯地爾靜脈滴注治療。用四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丁咯地爾150 mg,加0.9%氯化鈉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15日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3日,連續治療2個療程評定療效。
2.3 服藥方法
上述兩組均常規口服阿司匹林75 mg,每日1次;控制血糖采用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生產的30R中效胰島素,每日早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18 u,晚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12 u。
3 指標檢測方法
采用美國ACUSON 128XP/1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L7探頭,頻率5~10 MHz,由專人操作,檢查雙側下肢的股動脈、腘動脈及足背動脈管壁的管腔內徑、內膜-中層厚度(IMT)、收縮期血流峰值速度(Vs)及血流量,IMT測量3次取平均值,血管內膜-中層厚度(IMT)情況分為正常(<1 mm)光滑、增厚(≥1 mm)粗糙、強回聲斑塊形成3種。數據以(x±s)表示,同組治療前后比較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有關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4 指標檢測結果
4.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股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見表1。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股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略)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表1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股動脈血管管徑增寬,內膜-中層厚度變薄,血流峰值速度降低,血流量明顯增加,但觀察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P<0.01)。
4.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腘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見表2。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腘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略)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表2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腘動脈血管管徑增寬,內膜-中層厚度變薄,血流峰值速度降低,血流量明顯增加,但觀察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P<0.05~0.01)。
4.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見表3。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足背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略)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表3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足背動脈血管管徑增寬、內膜-中層厚度變薄,但觀察組改善更顯著,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0.01)。觀察組治療后血流峰值速度降低,血流量明顯增加,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但對照組改善不顯著。
5 討論
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其病理改變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2],其病變特征是血中脂質在動脈內膜中沉積,引起內膜灶性纖維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壞死、崩解,形成粥樣物,并使動脈壁變硬[3]。由于血液是含有血細胞和膠質等多種成分的液體,而不是理想液體,因此,其血流動力學除與一般流體力學有共同特點外,又有其自己的特點[4]。當動脈硬化、血管內膜斑塊形成引起血管狹窄時,其血流動力學就會出現特征性改變,主要表現為下肢動脈血管管徑變小,內膜-中層厚度明顯增厚,血流峰值速度升高和血流量降低。
中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是在本虛的基礎上,又有標實存在,本虛以氣陰兩虛為主,兼有血虛、脾腎兩虛、腎陽虧虛;而標實則以瘀血阻絡為主,兼雜濕熱、寒邪,故在治療上多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采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及溫通經脈的治則。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俞為脾背俞穴,針刺可以健運脾胃,取足三里、三陰交可瀉陽明、太陰之濕,針刺足陽明經穴,能使陽明經氣血暢、正氣得到扶助,使機體功能恢復,微循環改善,減輕血栓性微血管病變的程度,從而起到改善微血管學說引起的癥狀之功效[5]。配合具有活血化瘀、通脈活絡的功效的血栓通注射液,共同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兩組動脈血管管徑增大,內膜-中層厚度變薄,血流峰值速度降低,血流量明顯增加,表明本法具有活血化瘀、通脈活絡之功效,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及缺血組織,具有解除血液的黏、聚、凝狀態,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6]。(參考文獻:血栓通靜脈滴注配合電針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明西林,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6年第4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