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動脈栓塞是臨床常見周圍血管病急癥之一,常見于
風濕性心臟病并心房顫動、老年性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治療以溶栓為主,若治療不當,易出現肢體壞疽,臟器缺血壞死,導致截肢,甚至死亡。自1999年以來,我院經動脈內置入導管持續注入尿激酶于動脈血栓處治療急性動脈栓塞病人,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齡28~85歲,平均59歲。有心房顫動、心功能Ⅱ~Ⅲ級病史者16例,老年動脈粥樣硬化及其他原因所致動脈管腔狹窄者12例,因免疫系統疾病長期用糖皮質激素者4例。發病到就診時間最短2 h,最長為18 h,平均 8 h 。四肢動脈栓塞者均表現不同程度的“5P”征,其中單下肢動脈栓塞25例,腹主動脈下端騎跨栓1例,上肢動脈栓塞3例;左腎動脈栓塞1例,腸系膜上動脈栓塞2例,表現劇烈腹痛和(或)腰痛,無腹膜 炎體征及
結石等,但有心房顫動病史。
1.2 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由健側肢體動脈穿刺,引入5F導管,超選至病變血管造影,根據血管像,進一步引導管于血栓處,先注入尿激酶2萬單位、肝素 3 000 U ,使術中達到全身肝素化。用導管導絲在血栓內反復抽插數次,使血栓松動、破碎,抽吸血栓,多次注入同上劑量的尿激酶,充分溶解血栓,在介入術中,尿激酶用量控制在30萬單位內,最后調整導管開口抵血栓近端,血管內留置導管固定,術后外接微量泵,床邊持續泵入尿激酶,每小時5萬單位。根據血栓溶解情況,約12~24 h后血管造影復查,及時調整導管位置,術后監測凝血酶原時間(PT),使PT延長至正常值的2倍左右。罌粟堿、利多卡因等擴血管藥可經導管酌情推注,其他藥物如抗凝劑、抗生素等由靜脈給予,直至血栓溶解,血管再通。
2 結果
血管內血栓溶解最快者2 h,最慢者長達9 d,一般溶栓8~12 h后,患肢遠端動脈搏動可觸及,組 織血運明顯改善,疼痛減輕。尿激酶用量最少30萬單位,最多者每天120萬單位,持續9 d,總量達到 1 080 萬單位。31例動脈造影復查,血栓均被溶解,栓塞血管再通。無肢體壞疽發生,其中13例肢體周圍神經因缺血損傷,經治療后恢復。1例腸系膜上動脈栓塞,血栓部分溶解,因小腸缺血壞死死亡。所有病例無內臟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再灌注損傷均好轉恢復。
3 討論
急性動脈栓塞主要是由血栓等栓子在血管內停留,繼發血栓形成,引起血液循環障礙,造成肢體缺血低氧的嚴重急性病理生理改變。發病急,進展快,癥狀明顯,是常見的周圍血管病急癥。只有緊急有效治療,才能挽救病人肢體、器官甚至生命。 近年來,介入性血管局部溶栓、抽吸血栓等技術已成為治療血管閉塞的新方法[1]。術中球囊擴張或支架成形術結合局部溶栓藥、抗凝藥物灌注治療動脈節段性狹窄或閉塞,已取得較好療效[2,3]。但由于中小動脈堵塞,病變范圍長且累及肢體遠端動脈,使得介入或外科動脈重建常無法進行或遭到失敗,因此肢體出現壞疽和截肢者屢見不鮮[4]。 急性動脈栓塞時,由于栓子在血管內停留,遠端血管血流緩慢造成血栓形成,血管本身缺血痙攣,加重組織缺血。治療目的是盡快溶解血栓,恢復組織血流灌注。栓塞血管用常規導管導絲反復適度抽插、抽吸、搗碎、松解血栓,增加血栓與藥物接觸面積;利用尿激酶除具有溶栓作用外,還可以促進側支循環形成[5]。又據藥物半衰期短(約15 min)的特 點,定量持續緩慢經導管泵入尿激酶于血管內血栓處,提高局部血藥濃度,發揮持續而強有力溶栓作用,又不致于藥物濃度過高引起出血并發癥。短期定時復查,調整導管位置,使血栓溶解,栓塞血管徹底開通。本組病例的結果顯示達到預期目的。 介入操作時,局部注入大劑量尿激酶溶栓,具有溶栓時間短,溶栓效果不佳,短時間藥物濃度過高,易出現內臟出血,特別是
腦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的缺點;間斷注入尿激酶,由于藥物作用時間短,血栓溶解效果差。血管栓塞部位反復多次導管導絲抽插、抽吸易造成血管內膜損傷,血管痙攣,特別是動脈硬化閉塞癥病人,易造成血管狹窄或閉塞,不利于血管完全開通。回顧以往治療效果差、血管栓塞復通失敗的病例,經導管動脈內血栓局部持續泵入尿激酶溶栓,是治療動脈栓塞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無內臟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值得推廣。(參考文獻:經導管行血栓局部持續泵入尿激酶治療 急性動脈栓塞的效果,李尊民,齊魯醫學雜志2006年第21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