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溶栓治療,往往采用經上肢手背靜脈網建立靜脈通道,使溶栓和抗凝藥物進入血液循環,但由于藥物經過體內血管的途徑較長,又通過周圍毛細血管,使得藥物不能充分的發揮作用。我科從2001年1月起,在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溶栓時,采用在患側肢的淺靜脈建立靜脈通道,并運用彈力繃帶壓迫患肢淺靜脈的方法,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0年1月起,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齡45~70歲,平均58.26歲。其中:左下肢發病50例,右下肢發病15例,雙下肢發病5例,共75例肢體發病。病史中有可能致病原因30例(42.88%),以長期臥床、妊娠、手術、
骨折、靜脈損傷、
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為主,無明顯原因40例(57.14%)。
1.2 臨床表現與分類 全組病人均有患肢明顯腫脹,脹痛,淺靜脈擴張癥狀,部分病人有腹股溝區疼痛及壓痛表現。結合臨床表現和血管彩色多普勒檢查,將75條患肢分為三種臨床類型:周圍型35例,中心型26例,混合型14例。全組病例從發病至就診時間為1~15天不等。
1.3 診斷 54例經血管多普勒證實為血栓形成,16例經臨床診斷。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術治療,按常規給予抗凝、溶栓、祛聚治療。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發病的肢體上建立靜脈通道,因患側肢體常常伴有明顯的腫脹,靜脈通道不容易建立,可以讓有豐富靜脈穿刺經驗的護士幫助完成,穿刺時最好應用留置針,靜脈輸液完畢后可以用肝素封閉好,以便第2天輸液時繼續應用,這樣可以避免反復靜脈穿刺,減輕護理工作的壓力,也可以減少局部感染的發生。對于腫脹特別嚴重的患者,可以進行患肢的大隱靜脈切開。同時應用彈力繃帶壓迫患肢淺靜脈。在下肢的膝關節以上的部位用彈力繃帶捆綁,壓迫膝關節至腹股溝韌帶之間的大腿上的淺靜脈,使從肢體遠端淺靜脈來的藥物不能通過淺靜脈回流,而是在膝關節以下特別是足靴區的交通靜脈進入深靜脈,這樣就可以使較高濃度的溶栓和抗凝藥物在沒有經過任何機體組織的前提下,首先經過發生血栓的部位,在第一時間發揮最大的效果。定期監測血常規、凝血酶時間、部分凝血酶時間和纖維蛋白原,出現并發癥時停藥或對癥處理。
2 治療結果
本組70例中,最短住院7天,最長住院21天,平均14天,65例臨床癥狀消失,占92.85%,溶栓期間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共4例,無肺動脈栓塞發生。無惡化。
3 討論
當前公認,Virchow關于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我們發現,下肢DVT的患者中,病史中有明確致病誘因的如:手術、創傷、妊娠、腫瘤等,總體比例約40%,而60%左右患者無誘因發病。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對該問題進行大量研究[1],認為,DVT主要病因是由于基因缺陷的“原發性高凝狀態”所造成的,而創傷、手術、妊娠、長期臥床等“二級高凝狀態”不完全促使正常人發生DVT,而是對有遺傳傾向的“原發性高凝狀態”的患者是極危險的觸動點。下肢靜脈,特別左側是DVT發病的高發部位。血流相對滯緩,重力的對抗作用是其重要原因。左髂靜脈位于腹股溝韌帶與盆骨之間的狹窄地帶,而且左髂總動脈橫過左髂總靜脈之上,都易使髂靜脈受壓迫。這一解剖特點使左下肢DVT發病率明顯高于右下肢。本組70例中有50例是左側,是右側的3倍余。
DVT基本治療方法分為手術取栓和藥物溶栓。孰優孰劣,國內外學者有著很大的爭論。手術取栓優點在于一次手術可去除大量血栓,為主干深靜脈的通暢和深靜脈瓣膜保留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同時快速降低深靜脈壓力,DVT后遺癥的發生率較。2]。藥物溶栓由于溶栓藥物和抗凝藥物的發展,其療效
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發展,而且藥物溶栓無時間限制。我們臨床發現,藥物溶栓同樣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溶栓治療包括全身和局部給藥,常用尿激酶作為溶栓劑。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一部分進入血栓內部,使血栓從內部溶解。一部分則激活循環中的纖溶酶原,使血栓從表面溶解。一方面,尿激酶對富含水分的“ 凝膠狀態”的纖溶酶原親和力較強。血栓機化后,水分流失帶走了纖維蛋白酶原,從而使尿激酶療效降低[3]。因此,DVT發生時間越短,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另一方面溶栓的條件是血栓部位要有足夠的尿激酶濃度。由于尿激酶在體內半衰期只有16 min,并經肝臟代謝,所以常規采用全身淺靜脈滴入尿激酶后,尿激酶至深靜脈血栓部位的有效濃度明顯降低,很難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我們采用彈力繃帶壓迫淺靜脈的方法應用到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溶栓治療。人為造成淺靜脈回流受阻,使液體從深靜脈回流,尿激酶就可以充分作用于深靜脈血栓,溶栓效果明顯。而經普通輸液到達病變部位的藥量非常有限,致溶栓效果不明顯。纏繞彈力繃帶的力度屬人為掌握,我們以一次性彈力繃帶不喪失彈性為限度。我們在患側肢體建立靜脈通道,再在膝關節附近用彈力繃帶阻斷患側肢體的淺靜脈回流,使藥物通過交通靜脈進入深靜脈,這樣能保證藥物在不受任何影響的前提下,以最大的血藥濃度經過血栓形成部位,達到最好的溶栓治療效果。本組70例患者中,共有65例臨床癥狀消失,出現出血的患者只有4例。
總之,我們認為采取彈力繃帶壓迫淺靜脈的方法溶栓符合血管局部解剖和生理的實際情況,出血發生率小,而且容易實施,效果良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參考文獻:彈力繃帶壓迫淺靜脈法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的應用,徐立明,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6年第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