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應用二維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有無粥樣硬化斑塊、類型、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血流動力學情況,旨在探討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關系,以便臨床早期預防,有針對性地治療,以減少腦梗死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10月~2006年1月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經CT和(或)MRI檢查證實為腦梗死者86例,診斷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疾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分組:腦梗死組86例,男65例,女21例;對照組:門診非
心腦血管病健康查體者,共82例,男57例,女25例。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美國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8.0 MHz。受檢者取仰臥位,先縱切掃查,后將探頭旋轉90°,沿血管走行做橫切掃查,取樣角度≤60°。經雙側頸總動脈(CCA)(頸內、外動脈分叉處近心端1~2.0 cm處)、頸總動脈分叉處(BIF)、頸內動脈(ICA)(所能顯示的最遠端處),測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管腔內徑,記錄斑塊的大小、數目、部位和回聲強度。用脈沖波多普勒檢測血流參數:Vs(收縮期峰值流速),Vd(舒張末期流速)、PI(搏動指數)、RI(阻力指數)。
1.3 斑塊評價標準 在動脈管腔內,無論從縱斷面和橫斷面掃描,檢測到突出于內膜的單發或多發性病變,測量斑塊表面的纖維帽至血管壁外膜前緣的垂直距離,以IMT≥1.0 mm判定為內膜增厚,IMT≥1.2 mm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2];斑塊依回聲特征分四類[3]:扁平斑塊、軟斑塊、混合斑塊和硬斑塊。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1.0軟件,計量資料兩組均數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頸動脈粥樣斑塊在各組雙側頸動脈的發生率 腦梗死組斑塊總發生率88.38%,對照組35.36%,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 各組斑塊類型及所占各組比率 各組頸動脈斑塊以軟斑最多見,梗死組軟斑占36.72%,扁平斑占17.26%,混合斑占25.22%,硬斑塊占20.80%;對照組軟斑占33.33%,扁平斑占22.92%,混合斑占25.0%,硬斑占18.75%。兩組均以軟斑占比例較高,見表2。
2.3 兩組血流參數比較 (1)梗死組與對照組之間CCA與ICA的收縮期峰速度差異無顯著性,而舒張末期速度梗死組降低。(2)梗死組CCA、ICA的PI、RI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增高,見表3。表1 頸動脈粥樣斑塊在各組雙側頸動脈的發生率表2 各組斑塊的類型及所占各組比率表3 大面積梗死組與對照組的血流參數比較 注:(1)與梗死組比,a,bP>0.05,c,dP<0.01;(2)與梗死組比,e,fP<0.01,j,kP<0.01
3 討論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之一,也是致殘和死亡的危險因素,對于此病的預防引起了廣泛的重視,超聲檢查被認為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首選影像學檢查,主要用于評價動脈粥樣硬化病程的進展,TCCS是一種較新穎、安全、無創的超聲檢查方法,它可以同時使實質回聲及血管的血流清晰顯像,并可以準確測量動脈的血流參數。
本研究結果顯示粥樣斑塊的發生與腦梗死密切相關,梗死組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各組頸動脈斑塊以軟斑最多見,梗死組軟斑占36.72%,扁平斑占17.26%,混合斑占25.22%,硬斑塊占20.80%;對照組軟斑占33.33%,扁平斑占22.92%,混合斑占25.0%,硬斑占18.75%,兩組均以軟斑占比例較高。軟斑及混合型斑塊容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隨血液流動到達顱內,發生腦梗死的幾率較高,而硬斑塊因表面鈣化,不易破裂脫落,故腦梗死發生率較低[4],Fourcelot等[5]的研究結果也認為低回聲易出血、變化快、體積短期內增大的斑塊引發
腦卒中的危險性高。Ambrose等病理觀察結果顯示[6],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具有不穩定的組織學特性,血管內膜破裂,夾層動脈瘤血栓形成,而質地松散、密度不均的斑塊本身也易脫落;說明軟斑及混合型斑塊極易脫落而引起腦梗死。另外,梗死組與對照組之間CCA與ICA的收縮期峰速度差異無顯著性,而舒張末期速度梗死組降低;梗死組CCA、ICA的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與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梗死組增高,說明頸動脈粥樣硬化使其血流動力學參數發生改變,是缺血性腦梗死的直接發病原因。因此TCCS超聲檢查可預測缺血性
腦血管病的發生,分析斑塊形態學特性,定量頸動脈狹窄程度,診斷頸動脈閉塞,為臨床藥物治療或非藥物治療提供了可靠的無創性檢測方法,對隨訪觀察狹窄病變的變化及評估療效具有重要意義。(參考文獻:經顱二維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關系的研究,張曼輝,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7年第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