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歷摘要
患者,女,20歲,于2001年4月28日產一健康女嬰,于分娩后10天,出現發熱、頭痛、伴有惡心,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于第12天出現癲癇發作,以左側上肢局限性發作,并逐漸發展為左側半身,第15天出現左側肢體活動無力,第17天出現意識障礙。在當地醫院腰穿為血性腦脊液,在當地給予對癥抗炎治療,病情未見好轉來我院。入院查體:中—深度昏迷狀態,壓眶反射消失,雙側瞳孔不等大,右側4.0mm,左側直徑2.0mm,光反射消失,胸骨柄、睫脊反射消失,四肢生理反射弱,雙側Bakinski(+),頸強(-),克氏征(-),左肺呼吸音弱,未聞及干濕羅音,心率150次/min,肝脾不大,雙下肢無水腫,皮膚、粘膜無出血點。血常規:WBC為25.0×10 9 /L。頭CT:右側頂區可見大片狀低密度灶,左側頂葉可見小片狀。其內可見高密度出血影。縱裂增寬,腦溝內有高密度出血影。診斷:上矢狀竇血栓形成,腦疝。入院后給予控制腦水腫、抗炎,對癥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入院后11h患者呼吸停止,給予氣管插管,人工呼吸,家屬拒絕進一步搶救治療,自動退院并在病歷上簽字。
2 討論
上矢狀竇血栓是比較少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典型的上矢狀竇血栓特點:(1)多見于產褥期婦女,在產后1~3周內發病。(2)以發熱、感染癥狀為首發癥。(3)有頭痛、惡心、嘔吐、高顱壓癥狀。(4)局限性癲癇發作,發展為全面發作。(5)意識障礙。(6)CT特征:縱裂池增寬。病灶以頂區低密度灶可見高密度出血影,腦溝內有高密度影。產褥期婦女,在妊娠和分娩時,患者血小板聚集度增高,血漿纖維蛋白增多,血小板數增加,是上矢狀竇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礎。上矢狀竇閉塞累及頂部及中央靜脈,腦脊液及腦靜脈回流受阻,出現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波及中央靜脈時偏癱,波及大腦淺靜脈時,表現為局限性及全身性癲癇發作。旁中央小葉累及時,病人出現膀胱、直腸功能障礙,表現為大小便失禁。此外,上矢狀竇血栓還常見于脫水、心力衰竭、感染、外傷、口服避孕藥、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鐮狀細胞性貧血,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糖尿病 [1,2] 。(參考文獻:典型上矢狀竇血栓1例報告,玄昭偉朱冬梅 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年第2卷第3A期,)